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读史问道 > 历史中国 > 正文

韩国国名的由来

2014-07-23 14:47:00    共识网

 

韩国

 

 

   想知道“韩国”的名字,得先知道“朝鲜”名字的由来,其中许多历史细节和名称都与中国有关。


  “韩”字和“朝”字,都有一半相同,上下面各一个“十”字,外加一个“日”字,都和太阳和时间有关,或许为“二十天”之意。


  “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公元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介绍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史记》《朝鲜列传》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日本古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有把朝鲜半岛称为“韩”的记载。


  据分析,“朝鲜”一词可能是檀君朝鲜首都阿斯达(Asadal/)的古朝鲜语译文。在属于东亚语族的阿尔泰语中“Asa”意为“晨曦”(日语目前仍用此词缀表示晨曦之意);“dal”意为“大地”或“大山”,也是新罗常见的地名。《东国舆地胜览》记载:“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鲜“,故名朝鲜。朝鲜语言有一些来自阿尔泰语系,有的由中国商周以后口音融合而来。


  韩国认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青铜文化形成之时,在满洲的辽宁地区和韩国的西北出现了众多的部落,后来由檀君统一建立了古朝鲜(公元前2333年)。“这一遗产是一种自豪的源泉,它赋予了韩民族身处逆境之时坚韧不拔的力量。”


  十三世纪,蒙古人灭亡朝鲜,设立双城总管府,高丽人李椿担任地方官,改名孛颜帖木儿,次子叫吾鲁思不花。明朝建立后,吾鲁思不花长子李成桂在抵御蒙元和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高丽国王提拔。1392年,大将李成桂不肯奉国王之命发兵辽东,谋反自立为王,必须经过明朝的册封。明太祖朱元璋取“朝日鲜明”之意,定国号为朝鲜,称为李氏朝鲜,一直持续了500多年,“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至今。


  在朝鲜半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国家,曾叫百济、新罗、高句丽、高丽等,就像中国以前一样曾用唐朝、宋朝、明朝等名称,每个名称的由来都是有根源的。


  “夷”是指除中原以外的民族。古山东话中音同“人”,意思为“一人负弓”。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是“尸”和“人”字组合而成,有学者认为和“弓”无关。《史记》中的“东夷”,意为东边的夷人,或东边的弓箭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夷”字为“从大从弓”。


  带有弓箭含义的“东夷”这个名字绝非浪得虚名,的确和刀兵有关。许多古文献都记载周朝对东方的战争,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不同时期还出现了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在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的名称。无论是周朝伐殷还是战国时代,东夷人屡战屡败就向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迁移。有意思的是,被当做“东夷”的韩国现在还诞生许多优秀的弓箭手,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


  朝鲜人也被叫做韩族。韩国学者金庠基根据《诗经·韩奕》和王符的《潜夫论》等文献研究,在《韩徙貊移动考》中详细描述了古韩族人的移动:第一个阶段是从岐周之西向陕西韩城迁移;第二个阶段从韩城移到河北固城一带;第三个阶段向朝韩半岛一带移动。他认为,朝鲜半岛的韩族人和中原的韩族人可能是同源的,关系较大。


  “韩”在古韩语中还有表示“大”或“一”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在河南省内有个韩国,最后成为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楚燕韩赵魏秦中的韩国。但是土地狭小,管理不周导致亡国,后来又复国。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关于现在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三国志·魏志·东夷传》:“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这就是“三韩”部落。“三韩”最迟在西汉时便与中国有密切交往,是在卫氏朝鲜灭亡后的混乱和北方人民的南迁中成立的。马韩是箕子朝鲜南迁的遗民与辰国融合而成,后来逐渐成为土著居民。辰韩、弁韩也来自中国,弁韩后来臣属辰韩。


  辰韩因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建立的。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记载:“《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来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郡,弓为弧、贼为寇,有似秦语,故或名之秦韩、有城栅屋室,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车。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之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金氏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先后统一朝鲜半岛,从未以韩国为号。但“韩”仍然作为其政权的别称,如高丽太祖王建曾声称“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元朝傅若金《送幻上人还高丽》诗:“梵宇通辽海,僧居属弁韩。”


  19世纪70年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开始昌盛,政界人物西乡隆盛鼓吹“征韩论”,就是以武力迫使朝鲜开国,于是用“韩”来作为朝鲜半岛的简称的,而当时半岛的国号还是“朝鲜”。1882年,《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称“韩民”。1894年,清朝在向日本开战的诏书中也说“拯韩民于涂炭”。中国以及当时的朝鲜人自己也在一般性的文书中把朝鲜国家简称为韩,如韩王、韩民等,可见韩国的“韩”字的使用是由来已久的了。


  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绘制的。自1883年(朝鲜王朝后期)开始,一直使用太极旗。当时有的人却误以为八卦旗的含意是朝鲜半岛永远是中国的。这面国旗的来历还颇为曲折。


  1882年8月,当时李氏王朝尚没有国旗,两位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奉命赴日本谈判,向清朝请求以金龙旗为旗帜。清朝觉得这是冒犯天威,因为金同清(清朝前身是后金),龙(五爪)代表天子,身为附属国的朝鲜国王不能乱了位次。于是朝鲜用《周易》中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的太极图作为国旗图案基础,绘制了一面太极旗。1883年,李氏王朝正式颁布该旗为李氏王朝的国旗。


  甲午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李氏朝鲜放弃朝鲜称号,改国名为大韩帝国,以示自己的独立。1897年10月,朝鲜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继位,在敕令中称:“我邦本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韩之地……及高丽时吞并马韩、辰韩、弁韩,是谓统合三韩……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韩。”遂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今称为“大韩民国”。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把当时的大韩帝国名字又改回到朝鲜,并设立了朝鲜总督府。而民族自尊心非常强烈的韩国人希望用“韩”这个字来代替“朝鲜”。朝鲜半岛,韩国人也给换了个名字,叫做“大韩半岛”,在上海的流亡政府则自称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之后,1948年成立的南方资本主义政权沿用了临时政府时期的国名,即大韩民国。北方的共产党政权则沿用了日治时期的名称——朝鲜,定国号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此后政治意义上的“朝鲜”仅指朝鲜半岛北部。


  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时,决定将太极旗作为韩国国旗,并于1949年颁布了制作标准:太极旗横竖比例为3比2;以太极为中心,四角的卦分别象征阴阳互相调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离卦为太阳和火,各个卦还象征着正义、富饶、生命力和智慧。白底代表神圣的国土,象征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整个太极图象征宇宙天地浑成以及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代表韩国人民永远与宇宙协调发展的理想。


  笔者王锦思注意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际控制的大陆地区,在确定朝鲜族、朝鲜语、朝鲜半岛等名词时曾全部沿用北方的称法。在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一般称其为“南朝鲜”,在建交以后,对其简称更换为“韩国”,而在香港以及台湾至今依然称北朝鲜为“北韩”。


  韩国名字的出现,交织着东亚社会历史的复杂变迁,甚至血泪。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