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读史问道 > 文明之路 > 正文

“元气自然”的唯物论

2013-12-02 10:28:00    上虞图书馆

 

“万物之生皆禀原气”
“万物之生皆禀原气”

 

   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居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但这已不是孔子那个“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而是经董仲舒改造后的,以“天人感应”论为主要特点的儒家思想。这种儒学,虽然在限制统治者作恶和劝人行善上有一定意义,但主要的是有利于剥削压迫人民,软化反抗。

  

  王充正是针对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和谶讳神学,提出了元气自然的本原观,即天地万物都源出于自然的唯物主义宇宙观,从根本上反对和批判了天神创造和主宰一切的唯心神学的宇宙观。

  

  “元气”概念,据《汉书·艺文志》载,最早出于战国时楚人的“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一语,但至汉代时才作为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重政》(下引同书只著篇名)中说:“元犹原也”,“元者,为万物之本也”,存在于“天地之前”,即元气就是原初之气,是产生万物的东西;在《五行相生》篇中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即天地之气就是元气,分开来,天是阳气,地是阴气;再分开来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春气生而百物皆出,夏气养而百物皆长,秋气杀而百物皆死,冬气收而百物皆藏”,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天之道》);排列起来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气。这些还是学理性的,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然唯物论的性质。但当他把“元气”说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大讲“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天变,贼气并见”等时,就是贩卖唯心的私货了。因为这里的“元气”就变成了“天人感应”的神秘桥梁。其意是帝王思想和行为端正,就能使元气和顺,感动上天而达到风调雨顺,并出现祥瑞之星;反之,上天就要发怒,而出现灾害之气。特别是当他反复强调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王道》)时,就是利用“天人感应”的谬论直接作为“三纲五常”的理论根据,为封建统治服务了。

  

  王充继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家们讲“气”、“元气”、“精气”、“阴阳”、“五行”、“五常”的传统,但大大发展了其中唯物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其中唯心的谬论。王充对“元气”论的大发展,最根本的是在于提出了“元气自然”——元气就是自然之气的理论,在根本上批判和打击了董仲舒等人把它作为“天人感应”桥梁的神秘唯心论,开创了元气一元的唯物论,并主要表现三方面。

  

  首先是突出了“元气”的自然性质,把元气论牢牢地置于了自然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他在《四讳》、《谈天》等篇中一再强调了“元气,天地之精微也。”即元气是天地间最精致细微的物质;“万物之生皆禀原气”,即一切事物都是禀承元气而发生发展的;“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即天地就是元气构成的自然界。他在《自然》篇中,进一步说明天地万物的构成方式就是“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下,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即天覆盖在上面,地仰卧在下面,下气蒸发而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然生长其中等。这就从根本上否定和批判了“天者,万物之祖也”(《汉书·董仲舒传》)、“天地之生物也,以养人”(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象》)等把天神人格化,说天神创造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养人,天神与人间通过神秘的气而互相感应等谬论。

  

  其次是强调了“元气”是自然事物运动的原因。他在《自然篇》中说:“或曰:‘凡动行之类,皆本有为。有欲故动,动则有为。今天动行与人相似,安得无为?’曰: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经‘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也。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前面的“或曰”一段是引述的流行错误观点,即认为事物运动都是有欲望和目的的,像人一样是不会无目的而行动的。后面的“曰”一段,则是王充对前面错误观点的批判和自己的观点阐述,即天的运动就是气的作用,由于气的自然运动,万物自然生长,并无神秘的欲望和目的。

  

  再次是就一些普遍关注的问题,论证了“元气自然”观,驳斥了“天人感应”论。《寒温》篇中说:“或曰:‘以类相招致也。喜则和温,和温尝赐,阳道施予,阳气温,故温气应之。怒则愠圭,愠圭诛杀,阴道肃杀,阴气寒,故寒气应之。’”这是引述汉儒的观点,即他们说,天气的寒温与帝王的喜怒相召感,帝王高兴,是温气导致的态度温和,温和就赏赐人,因为温属阳气,阳气的本质是给予,所以温气与高兴两相感应而出现;反之,帝王发怒是阴气的作用,阴气的本质是肃杀,所以阴寒与发怒两相感应,主怨恨诛杀。对此,王充驳斥道:“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人君无事,四时自然。”即温暑凉寒是春夏秋冬的自然现象,与帝王的作为没有关系;在《变虚》篇中还反问道:“使天体乎,耳高不能闻人言;使天气乎,气若云烟,安能听人辞?”即如果说天是一个实体,那么它的耳朵再大,也听不到人间的话;如果说它是一种气体,那么它象烟云一样时聚时散,又怎么能听到人们说的话呢?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