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读史问道 > 文明之路 > 正文

两周时代“命”意识的特点

2013-12-03 14:26:00    第一论文网

   

  

  就“命”意识而言,征之于先秦传世文献,我们发现周人的“命”意识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天命靡常”;二是“永命”以“敬德”。

  

  先来看“天命靡常”。此语出自《诗经》。《诗经•大雅•文王》载言:“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该诗的主旨在于“天命靡常”,意思是说,“天命”并不定在于某一朝代,它既可授命,亦可夺命;就某一朝代来说,它既可受命,亦可丧命。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作为人中之大者的“王”在行人事的过程中能否“聿修厥德”。《尚书•商书•咸有一德》中亦有“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之说。可以说,“天命靡常”是一种典型的非定命观念,这种非定命的观念在周人那里已相当普遍。《诗经•大雅•荡》载言:“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正因为“命多辟”、“命匪谌”,周人试图通过“算命”来卜测吉凶休咎,窥探“命”的消息,借以安排人事活动。“命”既然是可算可卜的,那么它就不是不可改变的,这一观念突出地体现在“革命”一语中。《易经&m革卦•彖传》载言:“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意指变革。有变革,四时乃成,生命乃续,文明乃延。更为重要的是,变革起之于“志不相得”,衡之于“大亨以正”,这才有“革命”之说。“汤武革命”,便“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命”既然是可以“革”的,那么它就是可以变的;它既然可以变,就显得“靡常”(“无常”)。不过,“命”的“无常”说到底并不是妄为的。《易经•无妄卦•彖传》载言:“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在周人看来,“天”授命或夺命,“人”受命或丧命,其实那“命”是“靡常”且“无妄”的。这“靡常”且“无妄”的“命”的秘密,便在于一个“正”字。“正”则天授命、人受命,此即所谓“大亨以正,天之命也”。这样一来,人对“天命”的追问便被转化为对“人道”的正或不正的反省,由此而形成了周人的“敬德”以“永命”之论。

  

  再来看“永命”以“敬德”。此语出自《尚书》。《尚书•周书•召诰》载言:“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周书•召诰》中的这段话与前面所引《尚书•周书•君奭》中那段话意味完全相同,其指归在于强调“敬德”乃“永命”之基,失德乃“坠命”之源。因此,若问“天命”能否常保,无须谋于天,唯须“疾敬德”。“敬德”的观念屡见于先秦传世文献。如《诗经•周颂•敬之》载言:“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敬德”也被称为“明德”。如《尚书•周书•梓材》载言:“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明德”可受命,正如“敬德”可“永命”,这一观念在《尚书•周书•蔡仲之命》中被表述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那么,怎样做才算“明德”、“敬德”呢?一旦把问题聚焦于此,我们发现,在周人那里,“明德”、“敬德”乃意味着“保民”;进而言之,“保民”才能“受命”、“永命”。这一观念就是《尚书•周书•酒诰》中所提及的“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之说。《尚书•周书•泰誓中》所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这层意思说得就更为透彻了。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在与学生万章讨论尧以天下让位于舜这一话题时,曾引用过《泰誓》中的这句话(详见《孟子•万章上》),并认为“天”乃民心所向,“命”乃民心所归,而民心所向、所归乃在于“仁人”。可以说,这种“天命”观已是一种以“仁道”为前提的“正命”观了。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