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画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
关于中国美学(或中国艺术体系)和西方美学(或西方艺术体系)的区别的问题,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认为西方美学强调“再现”、模拟,中国美学则强调“表现”、发抒、写意。我一直怀疑这样来区别是不是真正把握住了中国美学(或中国艺术体系)的真义。因为中国美学并不是不强调“再现”、模拟。《易传》的“观物取象”的命题,不就是讲“再现”吗?
现在我们可以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再推进一层。当中国美学还处于先秦这个阶段的时候,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区别还不很清晰。因为对象本身的特殊性还没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地显示出来。而当中国美学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这种区别相对来说就看得比较清楚了。因此,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就可以随之深入一步。我觉得“气”这个范畴为我们把握这个区别提供了一个关节点。西方的模仿说着眼于真实再现具体的物象(所以“美”的范畴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美学的元气论则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中国美学要求艺术家不限于表现单个的对象,而要胸罗宇宙,思接千古,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窥见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奥秘。中国美学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要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要蕴涵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而不只是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所以,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是画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都要使画面上流动宇宙的元气。这就是王微所说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也就是后来杜甫说的“元气淋漓障犹湿”。因为这个缘故,中国绘画(中国艺术)比之西方绘画(西方艺术),要更富于哲学的意味。王羲之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嵇康的名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杜甫的名句:“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都表明了这一点。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美学的元气论对艺术家(艺术创造主体)的看法也和西方模仿说不同。它强调主客观的统一,不仅是指反映外界物象时要加工、提炼、典型化,也不仅是指表现主观的情感,而指艺术家要用全身心之气来和宇宙元气化合。中国美学的这个特点,也不是“表现说”、“写意说”所能概括得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