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读史问道 > 文明之路 > 正文

《白虎通》概说

2013-11-15 09:38:00    《中国哲学史》

 

 

 

  白虎观经学会议的召开和《白虎通》一书的编定,是汉代谶纬之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调和今古文学,并确立感应之说的学术地位,公元79年,在汉章帝的亲自主持下,文学者共十余人在白虎观召开经学会议,史称“白虎观会议”。会后,作为与会学者之一的班固奉章帝之命,将会议的记录整理成《白虎通》一书,又名《白虎通义》或《白虎通德论》。全书共44篇,今存43篇。

  

  从精神主旨上看,《白虎通》主要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维框架和人法天道的理论模式。结合阴阳五行观念,《白虎通》发展了董仲舒的纲常伦理思想,将自然界的秩序与社会等级结构糅合在一起,并以自然界的天高地下来证明人类社会的尊卑贵贱。不仅如此,《白虎通》还特别突出了“王”的尊贵地位,认为“王”是沟通天人的中间环节,是天人感应的关键之所在。它说:“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白虎通·爵》)人间的君王乃是上天之子,够感受天意,履行天命。由此,《白虎通》确立了金字塔形的人类社会等级结构的最上一层——天子地位的神圣性。

  

  以此为起点,《白虎通》进一步建构了以“三纲六纪”为核心的伦理纲常。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讨论的是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基本伦理关系。所谓“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因此,“三纲六纪”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伦理关系的各个方面。《白虎通》一书认为,这种“三纲六纪”的伦理纲常结构具有合理性甚至神圣性,因为它们效法了三才、六合、阴阳、五行的自然模式。

  

  《白虎通》一书第一次以官方神学的形式确定了伦理纲常等级结构的合法地位,对后世的伦理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