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读史问道 > 文明之路 > 正文

再论“天人合一”

2013-09-30 11:10:00    新浪博客

  “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一种行为和意识,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句话、或者是这种思想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还有的说是出自北宋张载,其实张载只是后后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其实商周时代甚至之前,在人们祭天、占卜的行为中,怀敬畏之心态已经强烈地产生了这种想法,于是“天人合一”的概念形成了,其实古人最早的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状态,随时俱易,人们简化为“天人合一”,原因还是方便说读,以至于古代的文献中能看到的只有这四个字,而不是“天地人合一”。

  

     

  

  很多古代、近代的专家以睿智的思辨执性,对“天人合一”之释义可谓丰富万千,更著述了许多文章,左右不浊,洋洋洒洒。到了当代,很多国学小师、大师们,用儒、道、法、释等思想或者自己的所学,结合现代社会,辩证地著文大论。一些媒体也多提这句话,一时间,妇孺皆知此词,加之又为成语,自然被人们知用的越来越多了,现在也有了天人合一的游戏,“天人合一”可谓当红之语。

  

  其实,我们要了解一个成语、一句话,关键是要究其出处:

  

  首先从祭天的角度讲“天人合一”,这是古人对冥冥中不可知力量的崇拜与肯从,认为天决定人的一切,人要顺天而行,祭祀敬拜是为了得到天地的护佑,这是一个很感性的想法,这个想法没有什么错误,因为那个时代古人比较茫然,风雨雷电、水火地动等自然灾害致使他们惊慌失措。祖先们也真不易,他们没有科学的认识和思想,所以只能如此。但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点不切实际,然而也不敢妄作评论,毕竟时代不同,但人有信仰还是不错的。

  

  再就是从占卜的角度来讲“天人合一”,提到占卜,就要说易学,说易不能不说三才,三才即: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易学还准确的说明了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关系,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所谓“道”就是规律,也没有什么迷信之说,更没有唯心之说,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人之道“成万物”,如“成万物”的人通过天之道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定位时间把握住了气候的变化;而人之道运用天之道对地之道的变化、以及地之道对天之道的变化,也得出了很多神奇的预测规律,对于观测雨水、地震、风雷等自然现象有很好的预测规律;得论:生成乃天地之道,实现乃人之道。为了更进一步的掌握明晰之“道”,《周易》以三才之理,将两个三才结构演化而成六爻八卦,将天、地、人既对立又统一的因素和细节装进了卦里,用一系列的符号,配上代表万物类象的干支易字,体现出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而这个过程不知道古人费了多少心血,总结运用了多少规律,一代代的细密斟算和完善才得以如此,以阳爻、阴爻相配合,三个爻组成一个大卦细分为八个卦,六个爻组成一小卦形成八八六十四卦。但皆因“兼三才而两之”方成卦,为什么六爻中五爻的信息这么重要,也是三才人为中的的原因,为什么离卦和坎卦是中心,也是因为天地乾坤两卦直接的变化。《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因此人们在努力的追求天地人合一,其实就是想能够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能活的更舒适和坦然,所以“天人合一”就是人们的一种追求和愿望,更是一种目的,而达到目的需要“工具”,《周易》便是古人理想的“工具”。

  

  对于“天人合一”论,古代也出现了一些一知半解,但敢于赋论的哲人,如董仲舒的谶讳神学观,“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是他自我臆说,实则论证不足,他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为封建社会君王摇旗呐喊,他讲君臣关系应属天人之道,夫妇关系也是;还有张载的一些唯心和唯物均有的思想;可圈可点的是荀子的思想,他对天人合一的定义是,人要察乎天地,进行约束和改造;庄子的理念是完全顺应天地自然,有点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只有《易传》思辨性地提到“天人调谐”。这个观点还是以比较乐观唯物的心态,用科学有效的实践规律,来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这个论点是最切实可行的,事实上天地是人类生存基本,如果大肆破坏自然,会引发严重后果。如我们国家大力提倡保持生态平衡,是极为明智之举。《周易大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很积极向上的观点,改变和顺应自然应该共同进行,应调谐自然状态使人类活得舒坦,所以要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正确掌握天地人之间的规律,以求美好地生存于和谐天地间。

  

   故“天人合一”本源之意、之为是“天地人合一”。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