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知为何,当下有个奇怪的现象:人们似乎更加喜爱小制作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围绕它的话题不占少数。也许是正因为是小制作,所以,人们对它的那份期待值与真正观影后的感觉有了差距,期待值不高,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反之,中国的大制作普遍有一个规律可循:总是遭观众不满。也许正因为是大制作,观众却得不到符合期待值的满足感,那么,所谓的大片又怎能称得上大片呢? |
|
在19日举行的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片的演进及中国电影多样化创作研讨会”上,多数专家认为,大片时代是中国电影走向市场抉择、满足大众感官要求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电影不可规避的发展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电影节创始人之一周星认为,大片是顺时而生的产业要求、媒体需求以及大众期望三者共同造就的,从观众到影院经理、制作公司,都趋向了大片选择。
《当代电影》编辑部主任张文燕说,大片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可以运用的一种模式。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影市场非常糟糕,市场不景气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使得电影院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很少有人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但大片所具有的超级整合资源,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高科技,形成了耀眼的视觉奇观,重新把观众从碟机吸引到电影院里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说:“大片是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趋势。2002年中国大片陷入高票房以及铺天盖地坏口碑的怪圈中,但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片也毫无疑问是拯救中国电影市场的英雄。”
在肯定大片是目前中国电影发展趋势的同时,与会专家还指出了中国大片存在的问题及隐患。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饶曙光说:“我个人认为大片创作对中国电影发展有积极正向的意义,但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带来某种方向性的偏差:第一,是‘杀鸡取卵’抢夺中国电影生产力,使其他的生产受到抑制。第二,超级商业大片彻底改变了观众的口味,以至于观众只愿意看大片。”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陆绍阳说,我们靠大片推动电影产业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种机制,更好地扶持其他类型电影,或者其他中小成本电影,从而使中国电影的生态更为平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