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请原谅我不厌其烦的讲述这有关《色戒》的故事,2007年,她吸引了太多的目光。2007年,她留下了太多的悬念,2007年,她走进我们的心里,或欢喜,或忧伤。周旋的的歌声还在飘荡…… |
|
终于还是没忍住,尽管知道这是删节版,但也正因为考虑到是删节了的,所以拉着MM和父母去影院看了。发现同去的很多都是带着父母去的。恩,看来李安+张爱玲+梁朝伟这个组合的确是全年龄级的。
整个片子用二字概括风格的话,细腻。李安的手法是一如既往的细腻,远胜之前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尤其是在故事这么惊心动魄的情况下,还能细腻到这个份上,不得不服。
《色戒》里,处处是伤。
1 亡国之伤
浩浩荡荡的溃退军队往南方而去。懵懂的大学生们希望救国,却不知道何从救起。于是仿效先人,刺杀高官成了他们救国的一个梦。但他们并不知道,杀掉一个,又起来一个,这种刺杀行为,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
《色戒》的背景,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段往事。北平、南京两任首都接连沦陷,国军节节败退,日军步步紧逼。汪伪政权的成立,内战、外战纷争不休……对于热爱历史的我而言,这是我不忍卒读的一段历史。亡国这个概念,在如今的和平时代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可在当时,却是每个有识之士心中的痛与折磨。
李安不同于张爱玲。也许在张爱玲的眼中,养尊处优的她,对于亡国和战火给予普通人的苦难,体会得不够深。她小说中的《色戒》之时代背景,也仅仅只是一个时代背景罢了,这个时代所赋予在人身上的烙印,并不显得具有说服力。无论是汉奸还是爱国学生,这些本应有着诸多故事的名词,在她的笔下只化成淡淡的阴冷和孤凉。也许她可以很轻松的抛离这一切,但大多数人都不能,李安也不能。
在李安的《色戒》里,他将亡国的苦难刻在了银幕上。镜头掠过贫民区,等着救济的长龙,倒在大街小巷的死者,戒备森严的特务机关。数十年前的上海十里洋场,就在这样的荼毒下所竭力生存。他的视角悲痛却也温暖,让在电影院中的我们,也感受着我们不曾感受过的历史。
2 理想之伤
唱着毕业歌,嬉笑着游车河,在大排档谈笑风生。他们做过的事,我们也曾做过。学生就是学生,无忧无虑同样也代表着涉世未深。
于是他们想报效祖国,想为这个苦难的民族出一份力。参军?前途茫茫。从政?有哪个政府能够让他们从呢?于是刺杀汉奸成了他们想出力的一种方式。理想所转化为现实往往太过残酷,当刀子真正刺到汉奸身上的时候,他们眼里流露出的惊恐眼神似乎正说明,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始料未及。
王佳芝忍着眼见这血淋淋的恶心,奔向没有尽头的黑夜。这一刻犹如天堂跌入地狱,她在那一刻也许明白了,意气风发的誓言背后,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3 情爱之伤
《色戒》里有爱情吗?我想,也许没有,倒不如说情爱来得更贴切。邝裕民与王佳芝更像是朦胧暧昧的初恋,而梁润生与王佳芝更无任何感情可言,他们的结合是为了理想,残酷的理想。易先生与王佳芝呢?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是整个电影里最让人回味和难以捉摸的故事。
王佳芝爱易先生吗?我想,不。在付出了自己的身体与心力而刺杀终究失败之下,辗转流落到上海,寄人篱下的她,恐怕已经对生活完全失去希望。王佳芝为什么会再次接受老吴和邝裕民的任务?我想这也是是她证明自己活着还有用的最后也是唯一一种方式。在上海窘迫的生活状况,让她渴望有所改变。尽管这种改变会给她带来危险,但她别无选择。
她逐渐走进易先生的世界。而这个汉奸头子,与她厮磨的时刻一切都消失了,她不再是杀手,易先生也不再是汉奸,他们只是最单纯的欲望,征服。这种感觉让王佳芝迷惑,一直迷惑,迷惑到她死的那一刻,面对黑暗深邃的峡谷,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的朋友,她的上级对她是冰冷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曾走进或者试图走进她的内心。而易先生办到了。女人需要温暖,需要倾诉,需要心与心的交流。而易先生,也都办到了。
所以当易先生拿起戒指戴在她手上的时候,她更加被这种温暖所打动。在这一刻也许什么使命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前这个男人。
王佳芝在我们眼里,也许会觉得她从未感受过什么是爱情。但也有可能,我们都不知道,对她而言,这恰恰就是炽烈的爱。
4 这一个时代的伤
易先生是个神秘的人。
王佳芝也许能够打开他的心门,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他不相信任何人,永远阴沉而不多言。不大笑,不痛哭,感情放在最深处。但他最后摸着物是人非的床,依然会无语的泪流。
他对王佳芝说,我比你更懂得怎么做娼妓。他知道自己的位置,不过是侵略者的一条狗。所以他也把其他人当成狗,也许他能够在这上面寻得一些心力平衡。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没有完全磨灭人性的人。所以他能够狠心杀掉王佳芝,却独自黯然神伤。温暖的李安,给了我们一个十足冰冷,却仍旧带有一丝温暖的易先生。相对于张爱玲中完全冰冷的易先生,李安眼中的他,显得更真实,更让人信服。也许不应该对一个汉奸抱有怜悯和同情,可李安想和观众探讨的,正是一个时代的伤,如何赋予这个时代之下,各人的烙印。
查阅史料,知道易先生表面虽然杀人如麻,背地里却也为戴笠做了不少抗日、救国的事。也许不应把史实带进虚构的电影,李安也没有把这一面的易先生表现出来。但隐隐约约之中,让人对易先生很难彻头彻尾的恨起来。
我们都有错,谁又是对的呢?坐在三轮车上,预见自己结局的王佳芝落寞的走向生命的终点。她在那一刻,想到的是话剧社里,无忧无虑的最后一刻。邝裕民和他的同学们看着她,对她说,王佳芝,你上来。
她真的上去了,从此走向了一条不归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