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华语电影 > 正文

从历史到小说再到电影 《色戒》遭遇“三重门”

2007-12-09 10:10:29    朱美虹/新闻晨报

编者按:破解《色戒》。

李安的《色•戒》改编于张爱玲同名小说,张爱玲的《色•戒》则脱胎于1939年的“丁默村遇刺案”。从真实事件到小说再到电影,这个“美人+暗杀”的故事正在经历第三重的改写。

郑苹如美人计诱杀丁默村
1939年12月的某一天,上海静安寺路戈登路口(今南京西路江宁路口)一家名叫“第一西比利亚皮货”的店堂内发生了一起暗杀事件———日伪特工部主任丁默村遭到枪击。

日伪时期,汪精卫政权在当时上海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76号设立了特工总部,主任丁默村是原军统第三处处长,在汉奸李士群撮合下投靠日伪,破坏抗战。为此,中统上海潜伏组织负责人陈果夫的侄子陈宝骅,决定抓住丁默村好色的弱点,施“美人计”除掉他。

担当重任的是26岁的女特工郑苹如,中日混血儿,其父郑英伯是陈宝骅的得力干将,她貌美如花又有大家闺秀气质,抗战前还曾上过《良友画报》封面。借着丁默村曾是她中学校长的便利,郑苹如很快赢得后者信任,一次佯装偶遇后,两人便频频约会。1939年12月底,丁默村电邀郑苹如晚上一起赴宴,她趁机撒娇说要买一件大衣,将丁诱进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然而,老奸巨滑的丁默村在郑试穿大衣时发觉有异,借掏火点烟之际抓出大把钞票一撒,猛拉开店门冲了出去,疾奔向未熄火停在对面马路的防弹座驾。埋伏在店外的中统队员措手不及,待反应过来拔枪射击,子弹只打在了车轮上。
  
如此一来,实际上已暴露了郑苹如的特工身份和行刺目标,但郑苹如不甘心就此收场,打电话给丁默村把枪击事件说成是“意外”,请了沪西日本宪兵队长陪同再往76号欲进一步诱惑丁,因而被窃听了两人电话的特工部副主任李士群逮捕,押解到忆定盘路(今江苏路)37号汪伪特工第一大队驻地。圣诞节过后,郑苹如被押赴沪西刑场,遭到枪杀;而丁默村则被排挤出了76号特工总部,并在抗战胜利后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枪决。
  
在郑苹如被杀后,有一种说法流传出来———她对丁默村动了感情,因而在服装店里的关键时刻情不自禁,暗示丁默村有危险,让他得以逃脱。这种说法,被张爱玲在《色•戒》强化。

   张爱玲30年修改成文《色•戒》
《色•戒》是张爱玲唯一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写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才发表,30年间修改过数次,尽管在大陆这部小说不太受关注,却是张爱玲自己极为看重的作品。《色•戒》刚发表的时候,学界就指出这个故事取材自当年的“丁默村郑苹如案”,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为此极少写文章为自己作品辩护的张爱玲还专门写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指明这个故事“是有来历的、有背景的”,以此默认了这个说法。
  
区区1万多字的《色•戒》故事并不复杂:一班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佳芝扮成少妇,假装因香港沦陷搬到上海从商,施展美人计欲刺杀特务头子易先生。在成功将他引到一家珠宝店之后,剧情却戏剧性地发生了逆转—————王佳芝在易先生为其买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改变初衷,通知易先生逃走。然而脱离险境后,易先生却安排封锁珠宝店一带,将之赶尽杀绝。
  
除了将地点从皮货店搬到珠宝店、主角结局不同外,《色•戒》比原型还多了在香港的一段故事,那是为暗杀铺垫的序曲。郑苹如本人并没有香港生活的经历,这是张爱玲根据自己的香港生活背景而虚构出来的。对比真实事件和小说两个文本,研究张爱玲如何改写了第一个文本,也成了张爱玲研究者们借以了解她个人感情与世界观的一个窗口。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