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电影百科 > 正文

《圣女贞德》:不朽的烈火青春

2007-10-19 10:21:23    和运超/网易娱乐

编者按:一个法国人无法忘记的民族英雄,传奇导演吕克•贝松将带给你全新的诠释

——“你有什么资格认为自己可以区分善与恶呢?你是上帝?”
——“我、我只是个使者,上帝他需要我。”
——“你凭什么可以想象上帝,天与地的造物主,一切生命的源泉会需要你呢?”
——《圣女贞德》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了接受那些被拔高的历史名人,为一切伟大的雕像抹上金粉,吹捧成精美的艺术,甚至神话。这些耀眼的幻象充斥在我们周围,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就是这样书写的,人生的最伟大一面就是这样被世人定义的,这就叫不朽。

吕克•贝松为什么被人叫做法国的斯皮尔伯格?是不是因为他也既会拍商业大片又能拍具有人文色彩的艺术片?其实在《圣女贞德》前,我一直不认为他的影片饱含多少人文色彩,但是这部《圣女贞德》所蕴藏的深刻,几乎让人大开眼界,对于一个本国历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人物,可以这样被解剖的电影可以说极为少见(按理说像《阿拉伯的劳伦斯》、《莫扎特》已经是很有深度的传记片了,但《圣女贞德》最终对英雄对人性的反思色彩又超越一步,似乎只有《末代皇帝》、《钢琴师》这样极少数的电影有这样的思想高度),斯皮尔伯格顶多只有前一种成就。

完成《圣女贞德》后,吕克•贝松几乎就没有再碰故事片,直到这两年才拍了一个《天使A》(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尽管吕克•贝松经常被谈论的是《碧海蓝天》那样怀旧味道和《杀手里昂》那样完美的技术派作品,但真正堪称一流水准,可以被称作大家风范的,我始终还是觉得只有《圣女贞德》是杰作,因为这就是不朽。

《圣女贞德》为什么好?用习惯性的语言描述那就又要堕入它很人性化的,很真实感人的传统表述。不,我更愿意说它讲述了一个极有个人观点风格的历史名人,这是评价它是好电影的最好标准。我们国内的李少红、田壮壮、陈凯歌等大腕过去经常用“个人风格”这个词汇来称道名家的手笔,可实际上这些年他们的个人风格实在叫观众心碎。但看一看《圣女贞德》就知道,对于贞德这个历史人物,这电影已经超出了“很真实”这个概念。


贞德这个生活在500多年前的人物有多少资料可以讲述?这一直是令很多历史学家都感觉困惑的。这种感觉很像黑泽明过去对于同样500多年前的“影武者”处理方式一样,只有一页纸的记载,你能演绎出怎样的“真实”?所以,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拍那种“很真实”的纪录片,目的是拍电影。再现贞德的形象对于法兰西人而言,不是为了把她从一堆火刑柱下的灰烬里复活,而是发掘她身上具备的伟大意义,她太有象征色彩了。

吕克•贝松没有把贞德简单理解成一个受难英雄的成长史,而更像演绎的是作为普通人怎么演进成伟大人物,并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脚印的一部心灵史。所以,我们才反复听见贞德内心那唠叨一般的说辞。电影最出色的处理就在于最后那十来分钟,贞德反复和内心的那个神秘声音辩解(这个神秘人的身份也很微妙,多数人认为他就是贞德内心的魔鬼化身,但也不妨认为是贞德幻想的上帝脸孔,一种讽刺效果?),而她前面制造的一个个神迹都被现实的种种可能还原。“你看到的不是事实,贞德,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 “你是为自己而战,以你的名义。”什么才是成为不朽的动力?怎么走才是通往不朽的道路?爱与恨都是人性里制造奇迹或者灾难的神秘力量。

作为现实来说,一个普通家庭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遭遇偶然的毁灭,民族仇恨由此播种在一颗幼小的心灵,是长久以来的恨鼓舞少女贞德走上复仇的道路。令人感到聪明的是,她巧妙利用了人民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作武装,哪怕实际的战争技术她一概不会,连舞剑拿旗杆都成问题。贞德凭借一腔勇气和临机应变最终使其他人都深受激励,她产生的奇迹给法兰西人打败英国人的希望和斗志,甚至她实现了帮查理王子登上王位的承诺。然而查理和太后却各怀心思,为此贞德被法国国王出卖,最终英国法国暂时妥协。

看起来,贞德的悲剧似乎就是一场寻常宫廷斗争下的不幸结局。但导演为我们挖掘的内容却超出了政治背景和历史纠葛。贞德的故事对于法国人和稍微了解世界历史的人来讲,其实都是耳熟能详的。贞德为什么会被称作圣女?难道真的单单因为她是个不怕死的英雄,烈女?难道真的就因为到死她都是个处女这么纯粹?显然不是,对于法国来说,是贞德出现后才使历史上的法兰西人第一次有了民族国家的神圣感,之前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法国人都是散沙式的各自活在一个个小城邦里,根本没有民族国家的观念。这一点才是贞德后来被称为法兰西圣女的重要原因(可参看富勒的《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二卷》)。

这也才是我认为吕克•贝松重新解读贞德表现出的最有意义的价值。从最早的麦德莱叶1928年的默片《圣女贞德的激情》,到1962年罗伯特•布烈松的《圣女贞德的审判》,显然已经把贞德不平凡的一面展现完毕。而在几十年后的这部《圣女贞德》里,很多地方可能添加了更详细的材料表现更接近历史的贞德,例如她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贞德可能并不是这个伟大少女的名字。在电影里有大臣来信说“有个自称洛林贞女的贞德”表露过人们的怀疑,这是符合历史的。另外电影的片名也来自于历史上真实的贞德签名的字迹)是一个不读书不识字的村姑,为人神经质甚至患有精神分裂症——很显然,在电影里并非她见姐姐和全村人遇害后产生了后遗症,而只是因为这事加剧了她的症状。还有,她经常和上帝对话,这些都符合关于她的不多的资料记载。吕克•贝松恰恰突出这些,来刻画贞德作为普通人,甚至可以说一个有缺陷的人最终成为英雄成为历史名人的心路历程。英雄怎样炼成的?都是会被一个个强大的胜利感扭曲心智的人么?

事实上,贞德完全被英雄被不朽的成就感打动了,如同最终她回忆起自己曾舞动长剑在人群中砍杀,她鼓舞士兵高喊的不是爱上帝,而是“所有爱我的人,跟我来!”甚至最初她的洗礼也是自己私自进行的,电影用一幕闪电透过年纪小小的贞德喝下基督的血,仿佛暗示她从此走上了一条“血路”,这些思索史无前例的震撼心灵。

人不可能成为神,但可以拥有成为神的力量,最终达到不朽的神的境界。这一精神力量足以在某一时刻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就好比贞德在面对英国人辱骂她是法兰西小娼妇时,她回答:“愿上帝宽恕你的亵渎,而我永远不会!”在世界的发展中,战争往往是改变历史进程最直接的手段。而人掺合在其中的关键因素,往往也不是耶和华教导的爱,而是恨。所以对于拯救法兰西,上帝的慈悲是软弱的,人性深处的情感和欲望宣泄才是真实的。贞德攻陷要塞,收复奥尔良,进攻巴黎发动一次次战役的目的就是发泄自己多年来的对英国人积累的仇恨。在这个过程中,她利用了所谓上帝的旨意而使自己成为普通人心中的偶像,成为实现神迹的不朽。即使她在奥尔良警告英国人赶紧退兵时,心态尽管非常脆弱和心虚,但她的言语是强大的,而且她又一次成功了,她将查理送上了王位,那一刻仿佛也是她的地位升到最高点。

最终她被绑在柱子上,神父要她签名认错承认自己归顺上帝那一刻,内心的那个声音痛切地说:“最终是你抛弃了他,贞德。”看起来好像很有些矛盾,其实是为了说明:信仰什么不过是人类互相需要的口号,行动是否出于本意可能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标准。贞德为了自己复仇的私心掀起杀戮,最终必定是要用鲜血来赎罪。但是同虚伪的屈服于上帝的信仰比较,贞德真实而短暂的一生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所以,最终贞德出于真心忏悔之后的悲壮就义,才使得这部电影达到对人性价值思考的最光辉的顶点。这恰恰反击了现实中某些虚伪的虔诚信仰,并树立一个真正不朽的偶像。

这部电影的画面十分讲究,例如小贞德祈求忏悔后的田园风光,而她发现田野里的剑时,自身的形状也是十字形。还有她带着剑返回村庄途中遇见狼群,是狼奔跑过来把剑引向村庄,然后出现了灭顶之灾。还是那把有启示意义的剑,恰恰在英国人手里杀死了贞德的姐姐凯瑟琳,当时贞德躲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那剑直穿过来,浸透了鲜血,一系列画面的设计都极富寓意义。还有如她偷偷去和基督的血时,天空阴云笼罩,下面一颗孤独的树,也都充满了弦外之音。


整个电影中唯一有些迷惑的一场戏,可能就是考验贞德寻找查理王子的一幕。因为《圣女贞德》最终要揭示的是普通人,但在这场戏里,贞德事先并没有见过查理(那时没有照片海报,战争时期画像可能都很少,那可是英法之间百年战争哦)贞德为什么会在那么多人中找到真正的查理?从画面上看,查理躲在离人群比较远的角落,从贞德看到他时,身边那些人的眼光可能在暗示她居然发现了,当她上前时护卫们警觉地抽出了匕首,他们可能下意识已经认为贞德认出了查理。这一分析仅仅是一种猜测。

影片的重头戏全在收复奥尔良的战役,前后进行了约一小时,完全显示了贞德成就伟大的过程。其中贞德受箭伤的一幕最为要紧,一方面表现了战友们在讨论她到底是不是上帝派来的,另一方面展示了她内心里一直挥之不去的噩梦。很明显,通过这一情节很自然地延伸了导演对她带兵创造战绩的思索。

在查理登基时的高潮一幕上,贞德欣喜的脸孔突然转变成巴黎之战中的狼狈,显示了她光荣和毁灭是紧紧相随的。最终她陷入了政治陷阱,如同查理泡在澡盆里说不无尴尬的说:“天啊,要是她肯回家就好了。”并对贞德要军队开战打趣说“你怎么那么残忍,要知道外交手段要文明的多也实惠得多。”其实她的同伴战友也曾不止一次劝她该回家了。而太后对贞德的不识时务说得更直白,她评价贞德要的军队当时能否负担是次要的,更为严重的指责是贞德一个人在发动一场战争。她急于想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这一点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她最后忏悔的:在不朽光环下她“迷失自我”。

米拉•乔沃维奇中性化而充满神经质的表演,把贞德的生命之旅刻画得十分到位;约翰•马科维奇和达斯汀•霍夫曼两个出色的性格男星点到即止的陪衬也为影片增色。吕克•贝松从这个19岁村姑身上挖掘出了太多的内涵,几乎每看一次都不由得充满感慨,对理想,历史,人物,战争,命运,生存价值,信仰无一不充满感怀,不是对一个人的青春表示哀悼,而几乎是所以人,哪怕曾经都熊熊燃烧过,然而有多少人可以最终升华成不朽呢?绝大多数都只剩下一堆灰烬,连名字也不曾留下。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