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红色经典电影翻拍潮可谓是热浪滚滚。但是,如何在老电影上寻求突破却是难上加难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如今翻拍的电影、电视剧显得过于偶像化,失缺了严谨,没有还原红色经典的精华。那么,如今的红色经典翻拍到底该如何是好?当年的偶像和现在的偶像又有何差别? |
|
谢芳不可能是当代的偶像,但搁在她那个年代,她的发型和围巾也是时髦得不行。
红色经典,一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它们曾经是陪伴了一代人走过青春岁月,也曾经是一代人童年时候的重要回忆。它们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太能够理解的历史,只是父辈口中的传说。“七·一”在即,又是一个荧屏红色高峰。重拍的经典,新拍的题材一一播出。关于红色经典的争论又重新回到了风口浪尖。
经典制造过不少“偶像”,谢芳的衣着曾经带领潮流,王心刚则是大众的暗恋情人。
在偶像剧泛滥于电视剧制作行业的今天,红色经典的偶像化一直是近几年来争论的焦点问题。新拍的红色经典是否要做成流行的偶像剧模式?有人认为浅薄的偶像剧是对红色经典的侮辱。但高扬的收视率却用事实证明,观众喜欢这种模式。
其实,红色经典偶像化有问题吗?究竟什么是红色经典,红色经典的诞生要追溯到什么时候?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红色经典”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的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而根据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曾镇南的解释,“红色经典”中的“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经典”则是指投注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厚功底,对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真实、深刻的体验和表现。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电视机为何物的时候,红色经典以电影的方式陆续上映,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等等。
这些电影作品的主角包括赵丹、于蓝(电影《烈火中永生》),谢芳、于洋、秦怡(电影《青春之歌》),祝希娟、王心刚(电影《红色娘子军》)、王晓棠(电影 《野火春风斗古城 》)等等,无一不是当时领尽风骚的帅哥靓女,堪称那个时代的“偶像”演员。他们的装扮、发型无一不是当时的时髦青年追逐模仿的对象。及至20世纪80年代《小花》等红色题材捧红的唐国强、陈冲、刘晓庆等亦是当时的偶像级人物。
出生于50年代的王女士还记得,当年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里扮演江姐的服饰,红色开胸毛衣和白色长围巾,还有片中女工孙明霞的背带裤都曾经是不少女青年模仿的首选。而王心刚则是那个年代“最帅的帅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演员逐渐变成了“著名艺术家”,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遮盖了他们当年由于外形上的英俊潇洒而获得了“偶像地位”。于是,红色经典也就开始与偶像脱节了。
到了近几年,当红色作品被翻出来重拍的时候,偶像化竟然成为了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这些当年捧红了诸多偶像的作品,在新世纪里要由新一批的偶像来再度诠释居然变成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事情。正在播出的《青春之歌》,女主角林道静的扮演者童蕾被指太漂亮了。《恰同学少年》里毛泽东的扮演者谷智鑫也被指太帅。重拍的 《红色娘子军》最早曾提出过要找美女按照偶像剧的模式来制作的时候,舆论哗然。不少人强烈抨击,怎么将红色经典弄成轻浮的偶像剧呢?这样的争论火热进行简直让人忘记了,原本的红色经典就与偶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翻拍红色经典很难创新,故事不能颠覆,英雄不能乱改,最后能改的也就只有情感戏了。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和杨开慧,你能接受吗?《恰同学少年》中仿以前湖南一师校服样式制成的校服、立领、铜扣,加上日式学生帽,让现在的中学生艳羡不已。
为什么,最初的红色经典可以由偶像级的人物出演,到了新世纪反遭非议呢?新一代的偶像们究竟是哪里出了错?同样是翻拍,为什么金庸武侠可以不断被重拍,让各个历史时期的俊男美女展露风姿,但是红色经典却不可以?小年青们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让他们可以演绎距离现今生活几千年的古人,却不可以演绎半个世纪之前的人物呢?
几乎每部重拍的红色经典都跟随着诸多非议。新版《铁道游击队》里的战斗场面被观众指为实际上是“武打戏”。“拍了不少武侠戏的导演王新民这次将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完全当大侠使。游击队员和日本兵在车厢上飞来飞去地打,难道刘知侠的微山湖变成了金庸的光明顶?而每次危难之际大家也都不用担心,反正刘洪、李正等人会上演神兵天降,这个套路显然是和《兄弟连》异曲同工。”
新版《红色娘子军》则被指除了沿用电影的主题曲以及主要人物姓名之外,几乎与老版没有联系。整部剧的画面充满了“柔和的轻风”、“温暖的海滩”以及“青春萌动的漂亮女孩子”,不少观众都在剧中找不到当年老电影中娘子军们英勇坚强的身影,更看不出故事是发生在硝烟纷飞的战场。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曾镇南对于“红色经典”中“红色”的解释——“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问题就在这里。现在的年青人已经无法完成红色作品内载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所以,新版的《刘胡兰》怎么看都没有当年的版本激动人心,新版的《林海雪原》怎么看都觉得杨子荣不如京剧里的有气势。
当然不能显露出英雄情怀其实也不能全怪现在的年青演员。红色经典要重拍,怎么拍是关键问题。如果从剧本到场景完全照搬旧版,那重拍还有必要吗?如果要创新,应该怎么创新呢?故事总不能完全颠覆吧?总不能说江姐逃脱了敌人的魔掌在新中国继续革命事业吧?人物也不能乱改,英雄就是英雄,不可诋毁。
最后能改的也就只有情感戏了。因为从前的红色经典在情感戏方面发挥空间比较小。可以讲亲情、友情却很少讲爱情。但是英雄人物也是人,他们的感情生活是怎样的?这是足以引起观众好奇,又具有市场价值的地方,也是最可以让后人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而如果要讲感情,当年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就难免被削弱。“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啊。一旦有了感情戏,现在的偶像就怎么看都没有当年的威猛阳刚了。所以对于旧版改动不大的新版《51号兵站》获得好评。而加入了大量爱情戏的新版《青春之歌》则饱受非议,认为林道静好像一天到晚除了谈恋爱啥也没干,怎么还是英雄人物呢?
其实,当年的红色英雄都是那个时代尖端的“摩登” 人物,所以他们具有被偶像化的先天条件。
一部《恰同学少年》在央视八套播出,引起轩然大波。红色经典终于从偶像担纲又回到了“偶像担纲”。观众惊呼:“怎么可以找这么多靓仔去扮演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呢?”“当年有那么漂亮的校服?”“整个就是现代版的偶像剧嘛。”非议此起彼伏。导演一再解释,戏里的校服基本是按照当年第一师范的校服制作的,“我也没想到穿在这些年青演员身上会那么漂亮啊。”至于再次由偶像担纲红色经典是否成功,高收视率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管中窥豹毕竟可见一斑。
为什么《恰同学少年》可以被拍成“红色” 偶像剧?是否其他的红色故事都可以做成成功的偶像剧?《恰同学少年》的导演龚若飞认为,本质上还是因为剧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时代先锋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迫切感,“形式毕竟是为本质服务的,”而编剧黄晖则认为,“毛泽东他们当年对新潮事物的渴望程度跟今天的青年跳街舞、玩蹦极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们身上多了一层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他当时每期都订阅《新青年》,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和同学出去考察,跟朋友组织斯巴达俱乐部,过那种清规戒律的群体生活……在全长沙的学生当中都很有名气,不是那个时代的时尚偶像是什么?”
其实,当年的红色英雄都是站在那个时代尖端的“摩登” 人物,所以他们具有被偶像化的先天条件。因此,红色经典再次回归偶像化是完全可能的。比如,年青时代的毛泽东,擅长体育、击剑、拳击、篮球、足球,样样拿得起。他是长沙地区足球联赛的传奇门将,保持着不失一球的记录,还发明了毛氏六段操。在社会活动方面也是风头人物。他曾与萧子升一起游学湖南,在校期间曾领导“驱张运动”,也曾组织过“新民学会”这样的社会实践团体。除此之外,作为学校的风云人物,毛泽东还得到了陶斯咏的芳心暗许,当然,这种朦胧的情感仅限于陶斯咏单方面的意愿。而这与当今偶像剧推崇的男主角其实大同小异——都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男生”。所以反映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故事的剧集《恰同学少年》可以做得偶像化。
对于剧中主角,也就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们,《恰》剧的编剧黄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是这样总结的:“可以说,这群‘精神文明、体魄野蛮’的年轻人引领了当时整个长沙的青年文化,但是,他们还没有成为后来那样的伟人或者烈士。我想着重写出的,是他们如何从一个要求进步的青年向后来的他们靠近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这个戏,除了戏里弥漫的这种不断向上的感召力外,人物身上天真浪漫的气息应该是他们感到贴近自己的原因。”
红色经典的另一种尝试是将英雄变成小人物,有着小人物的小缺点、大人物的果敢决断的英雄人物更讨喜。
除了偶像化之外,对于红色经典的另一种尝试是将英雄变成小人物。虽然英雄人物的形象不再“高、大、全”会令红色英雄们变得不如从前威严,但是观众却明显十分受用。特别是军旅题材,这个红色经典中最大类的题材。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已经不再有人爱看了。有着小人物的小缺点、大人物的果敢决断的英雄人物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开始小人物式的英雄人物流行起来,《亮剑》接踵而来。最近的代表作是正在广州台主频道播出的《狼毒花》。
《狼毒花》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绰号为“狼毒花”的另类八路军战士常发的形象。全剧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描写了他所创造的一系列传奇故事,比如常发和女人、常发和酒、常发和敌人、常发和战友、常发和领导,每一个故事都因常发的特殊性格而异常精彩、引人入胜。故事里有生离死别,也有爱恨情仇,有金戈铁马,也有花前月下。
其实,于荣光扮演的常发简直就是八路军中的张飞或李逵式的人物,当过山大王、当过国军,后来投奔到革命队伍中来,他英勇善战又放荡不羁,带着一身江湖习气。这种“新型英雄”可谓目前军旅题材的潮流趋势。因为只有这样的英雄才有让观众共鸣的可能性。
当石光荣不爱洗脚的坏习惯被暴露时,当李云龙假装国民党部队收缴投降日军的武器时,当常发花前月下时,红色英雄已经变成了红色“小人物”,他们不再像杨子荣的形象那么高大、威猛,令人仰视。但是他们的命运让观者同喜同悲,心有戚戚,同时,也将英雄与平民的距离拉近。
现在的军旅题材越来越关注特殊兵种的故事,因为小兵种接触的人较少,有神秘感和较大的发挥空间。
除了人物塑造上更加生动之外,现在的军旅题材也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兵种的故事。比如《垂直打击》等等。因为小兵种接触的人比较少,比较有神秘感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关注小兵种的故事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当制作稍不严谨也照样会闹笑话。
反映中国空降兵部队故事的《垂直打击》虽然为了真实地展示中国空降兵的风采,由空降兵某部提供了专业的军事视角和全面的装备支持,还精选了100名官兵参加电视剧的拍摄。但是却被不少观众挑刺,从《关于空降兵“斩首行动”的作战意图》的公文格式到剧情,仅第一集就有网友列举了超过10处“可笑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