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细细鉴赏中国电影世界的女性形象,虽久经时间的洗礼,她们存留观众脑中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荧幕形象,更重要的是对戏中人物内涵尽饰的功底与对艺术深层的感悟。 |
|
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百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有许多影片都曾因为其中的女性角色而成为传世经典。在妇女节来临之前,我们要让这些经典银幕形象一一呈现。
上世纪20年代,欧美开始兴起有声电影,而中国电影一直到三十年代才有了自己的声音,而在电影里发出这第一声的就是阮玲玉。
《神女》(1934年)阮嫂
《神女》是中国默片达到顶峰时期的象征,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表现人性、关怀人性。阮嫂把卖身的钱藏到墙洞里存起来供孩子读书,她对抗社会,又要寄托希望到孩子身上,阮玲玉在其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非常多的内心戏,加上淡扫的眉头,每次拥抱儿子的时候,悲剧氛围油然而生。
《马路天使》(1937年)小红
周璇饰演的小红保留着默片时代的表情,两条鞭子垂下来,一边唱戏一边拨弄发梢,眼睛和歌声一样清澈干净,她的长相与阮玲玉是截然不同的,给人一种生机和希望之感,穷人自得穷人乐,小红的存在,也使得整部影片节奏明快起来。
《太太万岁》(1947年)陈思珍
“看见苦戏,我就会想到自己的身世。我的一生真是太不幸了,要是拍成电影,谁看了都会哭的。”演绎张爱玲电影剧本里的上海女人,上官云珠其实就像在演她自己。
《万家灯火》(1948年)又兰
上官云珠依旧旗袍上阵,把小市民妇女在艰辛生活中依旧心存希望的性格,塑造得非常生动。
《白毛女》(1950年)喜儿
田华出生在河北农村,苹果脸蛋更显出喜儿的天真烂漫,据说当时第一场戏就是割谷子,田华抱着谷穗一出现,众人就看到一个活脱脱的河北农村女孩出现在眼前。以至于喜儿被逼到满头白发时,前后的悲喜落差令观众很快就沉入对黄世仁的愤怒之中,白毛女的形象也成为旧社会穷苦人民的典型代表。
《青春之歌》(1959年)林道静
林道静从封建家庭脱离的决绝,斩断小资情结的决绝,走上革命道路的义无反顾,都深刻体现出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特征,如经典海报中一样,短发总在战车前进时和围巾随风飞扬,那个执着的女知识份子挥起她的右手,勇往直前。到《早春二月》时,谢芳有了变化,除了与林道静一样的外柔内刚,她所饰演的陶岚,将头发挽起,穿着大家闺秀的衣服,骨子里追求的是个性解放。
《红色娘子军》(1961年)吴琼花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是否还记得这句台词?这是伴随吴琼花成长的信念。戏中的吴琼花,从不甘做任人压迫的大户人家的丫头,到加入红色娘子军,无处不表现出泼辣刚强的个性特征,出演这个角色也正是祝希娟的优势所在,她善于运用自身的爽朗气质因素进行人物形象创造。
《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金环、银环
王晓棠是南京人,从小学唱京剧,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让她在银幕上的表现更加生动,所以她的第一个角色就是一个黎族女孩,而在这出戏中,她一人分饰两角,金环是地下党造型上与林道静相似,金环爱憎分明、无惧死亡,银环热情善良、忠诚坚韧。
《李双双》(1963年)李双双
《李双双》是一部展示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面貌的影片,李双双是一个做事风风火火的女人,张瑞芳在当初接演时定下的基调就是按喜剧来演,她把头发随便往脑后一别,上炕做出一个皱眉头的表情,偶尔还有一个偷笑的表情,跟喜旺的对话妙语连珠,看喜旺气急败坏的样子,她能笑出眼泪来。在银幕上的众多农村妇女形象中,李双双是很特别的一个。
《阿诗玛》(1964年)阿诗玛
1978年以前,传统的思想观念让前人对谈情说爱总是持观望态度,这时,美丽的彝族姑娘杨丽坤在银幕上化身为阿诗玛,第一次让爱情成为电影主题,并用美妙的歌声歌颂爱情,影片虽然几经风波,但是在1979年公映时达到了万人空巷的观影狂潮。杨丽坤只演了《阿诗玛》和《五朵金花》两部电影,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彝族姑娘的美丽,那美丽代表着中国式爱情的忠贞和浪漫。
《小花》(1979年)赵小花
从那个年代来看,《小花》的故事和拍摄手法都是从未有过的,而当时还在上海读书被家人宠着的陈冲,更是毫无演戏经验,所以镜头里的小花,带着微微的婴儿肥,一双如秋水的眼睛自然流露了所有的情谊。如果那个时候有“本色演出”一说,陈冲是幸运的。
《牧马人》(1981年)李秀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十九岁从未尝过恋爱滋味的丛珊去宁夏拍《牧马人》,在谢晋导演的小品题里找到了做“李秀芝”这个女人的感觉,在戏里,她穿花布褂,一条长长的马尾垂到腰,浓浓的眉毛下,一双迷朦的眼睛,那是真正琼瑶戏里的眼睛,正好赋予了秀芝纯美的特质。
《黄土地》(1985年)翠巧
陕北农村姑娘翠巧向往延安妇女婚姻可以自主的生活,无奈要完成爹定下的娃娃亲,送走八路军的路上,她站在山顶上唱出了对自由光明的渴望。整部电影所要传递出的革命精神在翠巧的歌声里变得感动无比。
《芙蓉镇》(1986年)玉音
在文革中靠卖米豆腐为生的玉音,头发过耳,整洁朴素的勤劳妇女装扮,掩不住她的美丽和柔情,刘晓庆的面容为玉音在当时那个疯狂的年代里遭遇的一切找到了理由。那时的刘晓庆一如她演少女慈禧时一样,吐气如兰,一如她现在的笑容,甜美依旧,只是内心的激情似乎已不比当年的那个玉音。电影中玉音的勤劳和善良也为芙蓉镇的旅游业带来了契机,当地甚至有人挂上“正宗刘晓庆米豆腐”的招牌。可见“玉音”的影响力。刘晓庆也因为这个角色拿到人生中第一个“最佳女主角”。
《红高粱》(1987年)“我奶奶”
浓粗的眉毛、多情的眼睛、红色的衣裙,在颠簸的轿子里掏出了剪刀。这就是“我奶奶”第一次出场的样子。再后面,便多了一头毛驴。这也是巩俐第一次演农村妇女,那时的巩俐,和导演心目中的“我奶奶”一样,清秀聪明,眼睛里写着一个“纯”字。
《秋菊打官司》(1992年)秋菊
在巩俐塑造过的农村妇女形象中,秋菊是最成功的一个。表演最高的境界就是不演,当秋菊穿着红棉袄,挺着大肚子走出挂着串串辣椒的房子,因为皮肤的不够明晰,说话时看不出脸上的表情变化,只有眼神里透着秋菊的固执、朴直,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最真实的农村妇女形象。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米兰
一百个男人的少年记忆里,有一百个米兰。姜文找来刚拍完《炮打双灯》的宁静来演他心目中的米兰。大热天露着丰腴的四肢、脖子,摇着大蒲扇,有时候穿着黑色裙子跳着走过院子。在整整一个夏天里,宁静或者米兰漆黑的眼睛灼热地烧着少年的喉咙。
《我的父亲母亲》(2000年)招娣
招娣是中国农村大多数少女的代表,心灵手巧,淳朴善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都市人所谓的“红配绿”的着装忌讳,在招娣身上却变得无比完美,绿色的头绳,红色的碎花袄,娇憨无比。同是农村妇女,章子怡的招娣相对于巩俐在《红高粱》中的“我奶奶”来说,多了一分新时代女性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有一场戏,招娣一边跑一边看着心上人骆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镜头跟着招娣的视线旋转,招娣脸上如花清新的笑容,已经没了“我奶奶”在青纱帐里经典一笑中的苦难味道。整部电影就像一个记忆,对照同时期的其他贺岁片、海外大片来说,它充满了怀旧味道,而招娣也在这个记忆里变得完美无比。
同为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瞿颖用极其前卫和中性的造型出现在《有话好好说》里面,恰好地带出了与“父亲母亲”截然不同的“快餐爱情”。这个造型和《重庆森林》中的王菲有得一拼。
《开往春天的地铁》(2002年)小慧
与大多数“70后”一样,小慧大学毕业后和男友来北京闯荡,人生走到难以逃避的“七年之痒”关口,男友失业,她也开始对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徐静蕾知性的短发和长裙造型,还有含蓄的情绪流动,慢镜头里爆发出来的激情,使得小慧这个角色代表了张一白等第六代导演的大多数电影中对当代年轻人爱情的态度:在乎曾经拥有,不等于不在乎天长地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