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影视评论 > 正文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半个尼尔森》

2007-05-11 20:28:21    湖边的鱼/DVD收藏夹

编者按:《半个尼尔森》——只是一个关于挣扎的比喻。

《半个尼尔森》是一匹从圣丹斯电影节杀向奥斯卡的黑马,即使没能黑到最后(瑞恩高斯林以其出色的演技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至少证明了美国独立电影的存在不容小觑。同样表现“救赎"的主题,影片所呈现的灰暗基调与颓废状态,跟我们惯常见到的好莱坞主流电影大相径庭,或许这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只是在所谓的“正常情况"下被某些人刻意回避掉了。独立电影存在的意思恐怕就此,它让我们看到了好莱坞歌舞升平皆大欢喜结局之外的另一面,因为我们知道生活永远不止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许多纷纷扰扰剪理两难的烦恼,甚至意料不到的灾难。你哪怕暂时可以装作看不见,但它终究还是实实在在地在某个角落存在的。

影片涉及的是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公害的毒品,明知是罪恶的东西,由于人与生俱来的弱点还是经不起诱惑,身不由已地沉溺其中,毒品可能是世上最能折射甚至放大人性阴暗面的东西。其实片中人物要面对的不光是让他们无法容易脱摆的毒品,更主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影片从更深处来讲,你能戒掉毒品,但你有勇气面对比毒品更让人失望的现实生活吗?

对于中学历史教师丹尼·邓恩,通常所说的“理想的破灭"恐怕属于比较抽象的理由,准确地说他是无法面对人前为人师表与人后孤独瘾君子的两重生活。他厌恶生硬僵化的教育体制,但为了生计,他还是要无奈地存活在体制之中。他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自由地思想,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看待生活,他给学生以希望,自己却沉溺于黑暗之中无力自拔。可以想象他吸毒的初衷可能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结果除了导致自己堕落外一无所获,真是莫大反讽。

德蕾的状况与丹尼大致类似,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剪辑来暗示两人的同病相怜。她父母离异,哥哥因贩毒入狱,毒贩弗兰克假意来关心她,其实是试图让她替他贩毒,她明知道这是犯罪,但现实是除了走上哥哥的老路,她几乎已经无路可走了。于是,她“理所当然"地接替了哥哥的工作。她并非没有犹豫与困惑,可谁又能给她善意的建议,让她摆脱现实的困境走上正道呢?

与《迷失东京》一样,影片设置了一对同病相怜却在年龄经历上相差悬殊的男女。不过,比较两片可以明显看出本片在人物设置要复杂许多。首先,两人分别存在人种上的差异,其次,两人的关系是师生,而并非萍水相逢,更重要的是德蕾还是未成年人。这样的设置让“救赎"的主题产生许多微妙的变化:究竟谁会来拯救谁呢?

影片出现许多场景与人物来表现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真实地反映纽约布鲁克林区居民生活的某个侧面。比如丹尼的家庭聚会,父母分别对他的嘲笑与鼓励,他与哥哥女友的简短对话。还有德蕾的母亲,这个疲于奔命的女人让我们看到处于美国社会底层黑人居民的生存状态。片中最戏剧化的场面是德蕾送毒品到酒店房间时发现买家之一居然是丹尼,两个不甘堕落又身不由已下坠的灵魂在这里意外遭遇,不需要任何多余的对白,两人心照不宣的无言以对,无论是强自镇定还是刻意自嘲,都足以令观者为之心碎。

影片名字叫《半个尼尔森》,而片中却无半个叫尼尔森的人。原来片名最初来源于迈尔·戴维斯的一首歌,反映了正是一老一少面对生活和现实的无奈挣扎。“半个尼尔森"原意指的是一个摔跤的动作。用导演瑞安·弗雷克的话来说:“这是摔跤中的僵持状态,但你可以逃脱,尽管这需要技巧。只是一个关于挣扎的比喻。"或许可以解释成人的生活状态进入一个瓶颈阶段,摆脱与堕落只在一念之间。影片最终给出一个看似光明实则暧昧含糊的结局,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谁也不是天使,谁也同样不能保证谁会在某个瞬间戏剧般的幡然悔悟,现实生活的变化总是缓慢而沉重的,毕竟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