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华语电影 > 正文

电影中的机器时代

2007-05-14 21:15:23    M1905/M1905

机器与电影之间其实有着一种很深的关联性。它们不但都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电影更是现代工业机械中的一部分。没有工业革命时代机器工业的革命与支撑,“电影”终归只能停留在18世纪前的各种动画玩具和装置上。电影与机器时代的另一层关系则是自其问世以来,对这种充满了大机器时代生活的记录,其中也不乏对机器的崇拜。这甚至可能是电影中第一个关于现代生活的表象。它也折射着人们用电影对生活的诠释。

机器的拜物教

从18世纪的牛顿力学到瓦特发明出蒸汽机(1765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关于机器时代的幻想开始成为科幻小说最热门的主题之一。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中,到处都是关于各种新奇机器主宰我们生活的遐想。

机器时代的到来,使欧洲和西方开始成为世界的中心。在蒸汽机后,随之出现的汽车、飞机等各种机械时代的崭新发明,使机器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象征,荣耀的源泉,财富与繁荣的表征,也成为即将给整个人类带来幸福的崭新文明。在《机器岛》中,凡尔纳就兴致勃勃地描绘了一座由机器支配的模范岛。这座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的人工岛下安有推进机,上面覆盖了可供植物生长的泥土。强大的发电机以石油为燃料,驱动着推进系统,让模范岛悠哉地追逐着太阳,飘浮在温暖的海洋上,令居民享受舒适的生活……

20世纪初,机器时代已经成为可靠的现实,凡尔纳也就停止了这些美妙的梦幻。此时的电影正好处在从最初的杂耍,到刚刚学会讲故事的年代。而这恰好是一个喜剧的时代。我们最早在银幕上看到的“机械运动”就是在塞纳特的早期喜剧片中(如果不考虑鲍特的《火车大劫案》和更早期美里爱改编的那些凡尔纳的童话的话)。塞纳特电影的标志,除了“泳装女郎”和“笨伯警察”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种“机器”之间和机器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机器的时代:汽车被改扮成一只“大甲壳虫”,以掩护捣乱者们从警察的鼻子下面逃离(《冲浪女郎》);年轻的姑娘被绑在铁轨上,然后是逼近的火车或在后面追赶的汽车以及轧道车轰轰赶来(《追逐生命》)。还有汽车跳舞,飞机翻跟头,高速行驶的汽车撞成一团,以及轮船沉入海底。这些喜剧时代的机器动作的狂欢,比起稍后喜剧中精心设置的《腊肠机器》和充满精妙笑料的《吸尘器》等,虽显得粗糙,但更富于时代的表象意义。

塞纳特的机器拜物教被卓别林纠正了。他放慢了电影的节奏,依靠优美和滑稽的表演,特别是对人性及命运的阐释,为喜剧片带来一个新的时代。但机器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例如,卓别林电影中的流浪汉就被制成机器人在商店里出售,并大受观众欢迎。

卓别林看来并无力改变一个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崛起的一代喜剧明星再次把机器当成了噱头。在劳莱与哈代的电影中,更多的汽车撞成一团。而在巴斯特·基顿的电影中,机器已经成为电影中一个重要角色,甚至是他的主题。如美国电影史学家格拉德·马斯特所指出:巴斯特·基顿的喜剧总是表现一个弱小的人与庞大的事物之间的对抗。而机器就是他最常用的道具或是角色。他要么是一个人驾驶一艘远洋巨轮,要么就是一个人对付一列火车或一艘汽船。在他最具代表性的长喜剧片《将军号》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基顿一个人与一列巨大的火车一起进行的充满笑料的表演。而在这里,火车不仅是噱头制造者,它更是人和人物命运的对立物。这是1927年,一个西方现代派文化和艺术思潮开始流行的年代。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进行正是从这里开始。这使得基顿在早期群星璀璨的美国喜剧明星中,是唯一能够和卓别林媲美的人:他展示了现代文明中人与物的关系,并透露出现代艺术的批判性。

当然,在大多数电影中,对机器的拜物教是不可能消除的。例如在早期的那些恐怖片和科幻片中,所有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几乎都和机器有着某种联系。例如后来的《弗兰肯斯坦》系列中,就充满了对那些庞大和古怪的机器的刻画。

暧昧的批判

关于机器时代的电影在早期就不乏经典之作。对这一时代最著名的想象来自德国导演茂瑙的《大都会》。在这部同样诞生于1927年的幻想巨片里,茂瑙描绘了一座21世纪的德国大都市。在竖满了高楼大厦的都市地下,是一个由大机器统治的巨大工厂。那里气氛压抑,烟雾弥漫,工人们像机械一样动作,承担着艰苦的劳动。尽管茂瑙的主题其实是呼吁上层的资本家和下层工人之间和平对话,共建一个蒸蒸日上的日耳曼帝国。但影片中具有浓郁表现主义色彩的影像和那种工业化时代大机器成为主宰者的压抑感,仍体现出具有批判意义的元素。

对人类的机器时代更具有直接反思精神的电影是卓别林1936年的名作《摩登时代》。这是一部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电影,也是19世纪以来的工业文明逐渐显露出反人性特质的时代。在这部同样充满了巨大夸张的机器造型的影片中,卓别林在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人的同情中,加入了一种鲜活的社会和时代内容。

主人公查理在一家大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机械性的动作把他变成了这个机器时代的一部分,从而使卓别林找到了许多新的笑料。可怜的查理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当作了自己流水线上的螺丝去拧。更富于想象力的则是由发明家最新发明的“喂饭机”。它使卓别林有足够的理由去嘲笑这个由机器取代一切的时代。片中最著名的镜头是一开始一群绵羊行进的画面,然后切换到成群的工人走进工厂。卓别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这种揶揄颇有点像是其自我理念的写照。当其时,有声电影已经全面取代了无声片。只有卓别林仍在坚持用自己舞蹈般优美的动作代替演员的声音(尽管片中开始加入了自然音效和人声)。这很像是一场自然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对抗:其结果是,在这部影片之后,卓别林终于告别了他一个人的“无声电影”时代。

不过,卓别林在这里对大机器时代的批判并没有太多的现代视角,他的矛头所指,仍然是缺乏人性的社会体制。机器时代带来了工人的大批失业。于是在影片中出现了罢工浪潮和卓别林电影中传统的孤女形象——她的父亲在罢工中死去。在机器时代的大背景下,卓别林又回到了他更加熟稔的流浪汉的故事模式:对这个社会,他们只能选择孤独地离开。

其实,人们对这一时代的态度也一直是暧昧不清的。早在卓别林之前,法国著名导演雷内·克莱尔在1931年拍摄的《我们的自由》中,就以监狱中犯人一排排在桌前劳动的情景与片中主人公出狱后,建成的大工厂中流水作业线的画面建立起一种讽刺性的对比。后来,纳粹德国为报复卓别林拍摄《大独裁者》,曾以此片中的画面和内容为由,起诉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对德国治下的法国电影进行了抄袭。但克莱尔所真正表现的主题,仍然是人们获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放弃机器。他的主人公们甚至在片中不停地讴歌着:“是机器给了我们力量,代替我们去做所有的事。”

冰冷的幻想

实际上,随着人们已经熟悉了机器时代的现实,这一时代的表象在电影中也就逐渐退出了视野。不过,取而代之的并不是遗忘,而是对这一时代逐渐趋于更加冷酷的判断。两次世界大战机器杀人的冰冷冷的现实足以让公众感受到现代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凶险和威胁。而对于这一工业化和机器时代最富哲理性思考的就是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其著名的黑色幽默电影《奇爱博士》中,库布里克就表达了对人类超级机器力量无限发展的忧虑。在庞大的空军基地、巨大的国防部作战室和B-52巨型轰炸机组成的三个场景中,库布里克不但描写了传统的战争狂人对和平的威胁,更对当代科技和庞大的战争机器(远程轰炸机和核弹)毁灭人类的巨大力量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1969年,库布里克推出了里程碑式的科幻和哲理巨片《2001漫游太空》。他以著名的时空剪辑镜头——从史前猿人抛向空中的兽骨切换到在黑暗的太空中缓缓移动的巨型飞船,使影片的故事时空跨越了数十个世纪的人类历程。

在故事的主要部分中,库布里克把人类建造的巨大机器构想的更加无以复加。巨大缓慢的飞船,有着复杂严谨的结构和带有巨轮式前凸的造型,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希望、探索,在约翰·施特劳斯的恢宏的乐曲中飞向木星。特别是飞船上名为哈尔9000的电脑,具有着人类的智慧和语言,使整个飞船成为人类科技和工业文明的结晶。

但库布里克的幻想并没有一般科幻电影的火爆和热闹。他的缓慢的节奏和沉重的调子使这里的幻想充满了沉重的、甚至是冰凉的感觉。电脑哈尔9000终于背叛了发明他的人类,它试图让那艘空前巨大的飞船脱离原来的轨道。虽然它在关键时刻被宇航员制服,但宇宙中一股更大的神秘力量也终于毁掉了这个宏伟的计划。机器带给人类的也许只是一种无限夸大其自身力量的幻想,宇宙间神秘的能量实际上远远大过人类的机器乃至智慧。库布里克拍摄的称得上是一部真正具有文化意义的科幻片,因为它留给我们的是关于一个时代的预言。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