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在奥斯卡上的的失败似乎是一次必然。而抛弃浮躁,静静思索。《巴别塔》的出现是也是一种导演个人风格的惯性使然。当然,如果你对《21克》、《爱情是狗娘》这两部片子有所了解。这部的影片最广受诟病的一点:其所采用的叙事手法,就会显得与它所讲述的内容相得益彰了。那样的纷乱与频繁的切换,也变得理所当然。
没有末世,只有交织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讲述了三个不同地域,四种不同文化和种族间关于沟通的故事,带有着不同于故事本身所传达的兼容并包的情怀的另类感觉,那是一种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自身的偏执。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那些源于一声枪响之外的细枝末节,会让我们在摩洛哥、墨西哥、日本的四个故事的切换间彻底明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一切,这种琐碎的影像,却有着无法回避的偏执与独特,这种风格化的结果就是:几乎观看过影片的观众会分为两类:要么对其的故事所传达的思想照但全收,要么对其杂乱的叙事显得无法接收。
这种观众阵营的泾渭分明却恰恰被《巴别塔》的主题不幸言中,沟通、传达的过程如果是由一种几乎短暂洗脑似的观影来承担,那么,这个想要使得他人接收和理解过程是无比痛苦的,这种看似简单的道理,和这个银幕之外的特殊现象使得令我们对体会影片主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既是这种无法言语的沟通,让一种奇妙的有声间的沟通在影片的前半段变得“失语",这种近乎奇妙的“失语"是建立在几种情况下的:经过努力或者浅尝则止甚至是伤痕累累的沟通为基础上的,可以说日本女孩的疯狂是一种努力与尝试,那些建立在对异性的追求上的暴露和付出都是一种几乎无望的举动,那样的凌厉与直白换来的是自身更多的眼泪。
那么,理查德的两个孩子在面对墨西哥别样的风物,与近乎狂热的表达友爱和示好的方式时,他们的失语却是短暂的被动,再到慢慢接收的过程。相比之下,他们的父母,由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夫妇的疗伤之旅,有着极为为痛苦的接受过程,最后,这种夫妻二人相拥而泣的来自伤害后了解,可以说,这种置之死地的困境相比最为惨痛的经历者:枪击案的始作俑者,那对摩洛哥兄弟的遭遇还是美好数倍,当一直相比弟弟的怪虐更为乖巧的哥哥在警方的枪击下身亡,弟弟那高举双手的时刻,其实痛苦的是那种醒悟的迟来。后悔是一种迟到的醒悟,这个时候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夜之无望,唯有光明
《巴别塔》的结尾有着这样的一行小字:“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导演本身的希望在其中想要借着后世的传承来表达显得不言而喻。
其实,当这种几乎已经开始借助看似兼容并包的故事来陈述一切的情结出现的时候,在我们看来,主题的广和大已经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希望的延伸。它能达到的高度开始取决于讲故事人的技巧和演员的能力。于是,后半段故事的走向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一切如何收场,可是,问题出现了,这也就是很多不喜欢《巴别塔》的观众的主要原因:便是你是否能够平心静气的坚持到最后,否则,抱着对一部看似预告片中热闹非凡的影片所涉及的只是挑战着你的观影极限。
在个别段落中,如日本女孩在广场的游玩时的状态描绘,时间的长度与其所带来的信息量是极不相符的,有的只是秋千上的快乐与无止境的荡漾,但是,如果跟后来在舞厅中的段落对比来看,这个铺垫却是极有价值和无法代替的,如果不是那些游玩和迷幻的时刻女孩感觉外界对自己是聋哑人却依然接受的“伪"事实,那么后来女孩看到自己朋友与喜欢的男孩拥吻的失望与全盘崩溃就会显得无力,那种沟通的无望也不会如此强烈。注意这个段落中,导演使用了两种视角之间镜头的反复切换,来表达在热闹喧哗的世界中女孩的孤寂,每隔几秒便浮现的一次女孩无声的世界令我们了解到她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被音乐和灯光的变幻所无限放大。而后段,女孩母亲的自杀却交代的不够明显,两种说法下真相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失却了真实的必要。
而墨西哥的段落中,保姆在因为闯过关卡走失在沙漠中,并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前行的时候,在骄阳下的一切无情而又真实,这个时候,现代社会制度化的是否得当被再一次提到台前。其实这种例行公事的检查所透出的不止是种族歧视与犯罪上升的负面影响,还有那些被这种制度化的弊端所淹没的一切可以善意为之的方便之举。
失败,只因“撞车"?
《巴别塔》在奥斯卡上的失败,很多人将其归咎于在《撞车》的上届奥斯卡上的获奖,但是,讲两部看似相近的电影进行对比起来,便会发现众多的不同之处。
可以这样说,《撞车》的故事像是一个彼此紧扣的圆,每个故事仿如一段圆弧,交织在一起,而《巴别塔》的一切则由一把猎枪而起,向四周扩散开去,每个小的故事段落中的人物,他们彼此间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在某种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与其他的人物却是失去了连接的可能。
但是仔细观看,会发现对比《撞车》的种族歧视主题,《巴别塔》看似宏大的兼容并包虽然起点更高,但是却没有把这个故事说得透彻。那些故事都带着一种导演的风格弥散开来,在个别段落的情感烘托显得有些过于悠远和诉诸感性,而《撞车》则短小精悍,故事的结构和讲述节奏显得恰到好处。于是二者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特质。不过仔细品评《撞车》,你会发现,整部戏最大的问题和症结在于,既然这是一出群戏,那么,在每一个段落,影片中的所有演员的情绪和戏剧张力在任何段落都是近乎饱满的,这种饱满无可厚非,但是通篇近乎失却了铺垫的饱满就显得过于疲劳,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失去了真实性,在这种过于机巧的连环相撞中,其所带来的感悟也变得浮于表面,这也是很多人至今对其将《断臂山》斩落马下的忿忿不平之所在。
反观《巴别塔》,你会发现那种精美的镜头下,不管是光怪陆离的都市,还是风沙弥散的戈壁,甚至喧哗躁动的南美村庄,都有着迥异的风俗和表达自身爱恨的方式,但是当他们真正通过圣经中的故事作为核心来讲述这一切,并想要达到人们彼此互通,心灵默契交织的目的时,过于风格化的肆意延伸,虽然使得影片的中的人物性格和内心变化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却使得节奏开始过于疏缓,从而使得这部影片的性质完全背离了宏大的主题。于是,突然想来,这种结果,用导演本人的天性使然和生长环境来理解,也许会说得通。
《巴别塔》的出现,使得在如今已然躁动不安的世界中的我们,在近乎窥伺般的在不同的人文风物间游走,要知道,在异国他乡,完全融入一个社会和种族间是何其的难,要知道,在我们的记忆范畴里,理解、似乎都很难在周遭出现。我们亦常常四处碰壁。于是这盏无尽的黑夜中的微弱灯火,仿如穿越了重洋的影像本身一样,散发着希望的力量。尽管这种可能的本身都微乎其微。
满脸胡须憔悴的皮特在电话旁的哭泣令人心悸,布兰切特的落难不堪却仍是我们的女神,女孩的身体在暗夜下的摩天都市瑟瑟发抖,枪支在孩子的手中被无情的击的粉碎,而习惯异乡的母亲,也得到了最终的归宿,一个来自亲人的拥抱,已无需言语。
于是,传说中的一切,在这个时刻跨越现实的沟壑彼此了解。我们没有那通天的塔,却有了黑夜的光亮廖以慰籍,深深相拥。
并在每个黑夜与白昼交汇时,相视发出会心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