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电影百科 > 正文

十大盘点 解读中国电影市场的浮华

2007-01-13 16:56:17    xywj10/DVD收藏夹

2006年,中国电影以一种绚丽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既不缺少大片,也不缺少成功的小成本制作,更不缺少国际大奖,一批政府投资的电影借助成功的商业发行模式走出乏人喝彩的窘境……这一年,中国电影赢得了足够的掌声,同时也写满了中国影迷对电影的期待。2006的中国电影以奢华的气势开场,又以奢华的气势收关,繁华的背后总有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肆笑。今天当我们企图用十个关键词来总结2006的电影时,我们听到的当然不仅仅是对大片的笑讽,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在这条用鲜花、荆棘铺就的星光大道上,希望中国电影能迎来灿烂辉煌的2007。

1、大片:

这一年,国产大片仍然风头强劲,投资1亿元以上的大片有8部之多。2004年大片赢得15亿元票房,2005年达到20亿元票房,业内人士预计2006年以大片为主的国内电影票房将超过26亿元。但大片在赢来高额票房的同时,也找来了阵阵骂声。2006,针对大片的骂声尤为刺耳,特别是在《无极》遭到惨败后,人们更是把矛头直指冯小刚、张艺谋等超级名导,一时间“大片"成了“大骗"成了人们议论的最多的话题。一件皇袍价值百万,一个布景动辄百万。对于我们这个经济人徘徊在高速度、低水平发展的国家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浪费。中国电影是不是真的只有大片才能拯救?

2、小制作、低成本:

相对于《黄金甲》《夜宴》动不动就上亿的制作费,《疯狂的石头》《三峡好人》的制作费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但小制作、低成本一样能够产出精品电影。2006《疯狂的石头》是一个典范。投资300万元,赚回3000万元。在影片中,导演宁浩不遗余力地运用喜剧元素对下岗、改制、民工生存等社会现实进行生动的观照,让人们从笑声中体味到现实的温度。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喜爱表明,在人们追捧大片的同时,也同样需要这样充满智慧的小成本电影。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中国电影2006年的一个典范,那么《三峡好人》则可算作一个奇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一部开始无人问津的影片、一种令观众难以“忍受"的故事情节和影像手段,却在国际五星级电影节上,在多年后再次为国人捧回一尊金狮。虽然它在国内的票房前景让人担忧,但它给中国电影留下的印记无疑是深刻难忘的。

3、惊喜与尴尬:

2006年,世界各大电影节上活跃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其中不少还拿了奖。比如在东京电影节备受关注并捧回大奖的《我们俩》,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之后又转战上海电影节的《光荣的愤怒》,在釜山电影节获新浪潮大奖的《槟榔》,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地平线单元最佳故事片大奖的《马背上的法庭》以及贾樟柯擒获“金狮"的《三峡好人》……。可惜的是,至今中国电影所获的国际奖项与国内发行还没有发生密切联系,没有摸索出奖项与市场成功对接的经验,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走向商业化多年来的一个尴尬。而更多的尴尬则来自于中国电影墙外开花强内不香的怪圈和影片叫好不叫座的迷途。2006年,中国电影虽然在院线放映国内电影比例上有相关考核政策,但具体到放映结构、档期安排上并没有给小成本电影以更多的关照,这就注定众多优秀的小成本影片只能与观众绝缘,大多数在国外获奖的影片如今离国内观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叫好不叫座。2005年在戛纳获得大奖的《青红》转战国内还是没有获得多少票房。斩获“金狮"的《三峡好人》尽管让贾樟柯成为新生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但接下来让他头疼的问题同样是:《三峡好人》怎样跟更多的观众见面?一些几年前就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甚至至今也没有公映。

4、奥斯卡:

奥斯卡是中国影人的终极梦想,这一年,中国影人的奥斯卡梦已经到了极致,六部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且部部都是古装片。这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奇迹更被国际影人笑称可以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多年来,中国影人一直都有奥斯卡情节,它就像中国文人始终不愿放弃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逐一样。然而,中国内地影人却总是梦断奥斯卡。当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饮誉奥斯卡之后,中国影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但正如国际知名人士提出的一样:中国影人是不是该把对奥斯卡的向往作为终身的目标?中国是不是只有古装武打片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5、回归与出走:

2006年,我们有好几部超豪华阵容的大片,其中以《黄金甲》最为绚丽。张艺谋与巩俐的“十年之痒",周润发的主流回归,都使我们对此有了更多的期待。在好莱坞打拼多年并不见成效后,周润发依然选择了回归主流华语影坛,过气的好莱坞“过客"回来后却依然受到了如此厚重的礼物,这对华语影坛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反讽。与巩俐搭档《黄金甲》,与斯琴高娃、赵薇搭档《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及传闻中的《赤壁之战》使周润发仿佛回到了20年前的辉煌。周润发回来了,巩俐归来了,当然更多的中国影人凭实力勇敢地闯了出去,与“好莱坞坏小子"柯林法瑞尔合作《迈阿密风云》,参演《沉默的羔羊前传》无疑使巩俐称为当今华语影坛最具国际气质的女星。走出去就是一片天,巩俐、章子怡的行动向世人展示这东方美的同时还显示了中国电影的日益强大。除了巩俐之外,华人女星2006年出走着却不鲜见。Maggie.Q的《谍中谍3》以及即将参演的《虎胆龙威4》、张静初的《玉战士》都是中国影人走出去的杰作。如果说影人的出走面向国际只是一种个人的浅面表现,那么制作人的国际市场化道路则说明中国电影真的走向了世界。2006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投资人都意识到“海外才是国产大片收回投资的主战场"。冯小刚的首部商业影片《夜宴》本土市场尚未放映,就已从海外市场收回了成本。其中仅在日本市场就卖出了500万美元的好价钱。重视海外营销,正成为中国商业大片寻求投资回报和期待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

6、电影节:

国内每年都要举行若干个电影节,其中星光闪耀2006的必属上海国际电影节和金鸡百花电影节。2006上国际电影节迎来了史上最为强大的整容,法国国宝凯瑟琳德娜芙、好莱坞“金刚狼"休杰克曼、《性、谎言、录像带》女主角安迪麦克道尔等等超级巨星,然而在有名的星人也挡不住电影节的种种弊端。前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演员的均是国人,虽然今年最佳演员都是外国影人,但缺席领奖。这说明国际上重视中国电影的程度还不是很浓,堂堂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却办不出一个像样的国际电影节。看看奥斯卡吧,不到百年的历史,却有着世界上最为影人注目的星光;在看看电影业不太发达的意大利吧,一个小小的国家就有威尼斯、罗马两大国际主流电影节。因此,繁华背后的“肾虚"值得我们反省、深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金鸡百花电影节,它的繁华不是缘于高水平的影片,而是种种所谓的“黑幕"。李冰冰抱憾最佳女主角、主旋律电影再次称为最大赢家等等都成为人们事后的津津谈资。有人为李冰冰喊冤叫屈、有人对主旋律影片频频获奖表示不满,但电影节一玩,这些对中国电影肤浅的关心也就随东去江水滚滚而落,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

7、移花接木:

有人在批评中国电影时曾说道中国影人不会讲故事,这个结论在2006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移花接木是2006年中国大片的显著特征:冯小刚《夜宴》借用了《哈姆雷特》,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借用了《雷雨》。也许我们对两者的借用不该有所厚非,但它却暴露了中国电影最致命的弱点:缺乏讲故事的编剧、缺乏讲好故事的编剧。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电影的台词上,有杂志把中国电影的台词称为弱智儿童的交流语言,虽然此话有些言过其实,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却不可轻视。《英雄》可以算作中国大片电影的鼻祖,当人们对他万众期待的时候,迎来的却是风景般美艳的画面、血腥至极的打斗,而故事情结既让国人莫名更令国际人士难懂。此后的《无极》、《十面埋伏》以及《夜宴》都暴露出了同样的问题。有人说,好的故事是成功电影的一半,此话决非虚言,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走向国际舞台,高质量的故事蓝本、高水平的电影编剧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8、惊喜与困惑:

实施电影产业化政策以来,中国电影无论制作还是发行放映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势头。故事影片产量从03年的140部增长到05年的260部,06年将达300部。票房收入也在增长:05年全国电影票房是20.46亿元,今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4亿元。依据往年规律,下半年是电影市场的旺季,随着《夜宴》《宝贝计划》《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几部强档影片陆续投放,全年电影票房有可能比去年增长20%到25%。 这些数字都是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果实证,但它面对全国13亿人口的文化消费需求还远远不够。“13亿人口是美国人口的6、7倍,但美国的票房收入是我们的30多倍,银幕数是我们的12倍多。"这些数字有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他也成为国内电影的最大困惑。好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影业界争相开采中国这个“钻石矿"。

9、两代电影人的终极“PK":

2006是中国新生代影人与传统第五代影人“较量"最为激烈由青年导演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制造出了非比寻常的效应,从此也奠定了新生代影人佼佼者的地位,而新锐导演贾樟柯带着《三峡好人》从威尼斯电影节载誉归来、马俪文的《我们俩》也从东京国际电影节和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抱回了三项大奖、同是青年导演的李玉也因为《红颜》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欧洲艺术大奖的桂冠……这些人名和片名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稍显陌生,然而,他们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电影除了风光无限的几个大导演之外,还有这样一群鲜为人知却闪现着灵光的“新生代",他们凭借执著的艺术信念,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一位电影发行家曾经把“新生代"作品比作“票房毒药",认为“新生代"的作品在创作观念上呈现出共同的误区,而实事告诉我们,他们并不是毒药的制造者,他们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的命运,他们的选择已被大众所选择。面对新生代影人的挑战,第五代影人仍然“大片"着:《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名导"、“大制作"、“大场面"、“奢靡"、“华丽"无不是“大片"共同的关键词。当观众忍痛购买昂贵的电影票时,当媒体争相报道从拍摄到放映的细枝末节时,青年导演们只能用羡慕的眼神遥望着,他们不可能拥有这样的机会,但是他们却面对着“名导"神话的挑战。青年导演认为:高票房未必就是观众真的买账了,不少观众对于“名导大片"的态度是“不看遗憾一时,看了也遗憾一世"。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已经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早已是票房号召力的象征,难怪有圈内人说:中国在拍电影的似乎只有三个人。诚然,第五代导演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容抹杀的贡献:《红高粱》、《霸王别姬》、《不见不散》等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电影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与今天的“新生代"相比,他们是元老,他们受到的关注、重视甚至推崇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个行业长期只有几个人轮流坐庄,话语权永远在少数几个人手里,呈现出来的永远是那几张面孔,那就是一种应该警惕的病态。今天的张艺谋曾是昨天的“新生代",而今天的“新生代"里又会出现明天的张艺谋,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大量的后继之人。

10、绯闻、性闻与“变性":

2006年也是中国电影的多事之秋,绯闻不断、假新闻不断,“性炸弹"更是搅得整个娱乐圈惊涛骇浪,而一句“我要变性"不但是宋祖德的疯言疯语更像是对中国电影的一次警告。章子怡的“裸替"、巩俐的暴乳仿佛使整个电影圈进入了一个性的时代,“无露不电影、无乳不电影"也成了人们嘲讽电影的口头禅,而张钰“性炸弹"暴露出来的潜规则更是揭露了电影圈的种种黑暗。一时间,人们都在询问,中国电影怎么了?说实话,该变性的不仅仅是宋祖德,更应该变性的是中国电影。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呈现着阴盛阳衰的局面,无论是国内舞台还是世界影坛,走在最前列的始终是巩俐、章子怡等几名女将,这与阳盛阴衰的好莱坞恰恰相反。当好莱坞年年推出蜘蛛侠、蝙蝠侠、金刚、超人、007等极具男性风格的电影主角时,我们却只能生活在花样美男的营造的温柔世界里。好像除了温柔如水的好男儿之外我们就没有男人能拯救这个世界了。面对这一镜像,中国电影到了急需变性的时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着周润发等少数的男人来支撑起中国电影男人的这一片天。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