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裘德》是需要花很大勇气的,就像在看《索多玛120天》之前,做了大量准备,比如看到最惊心动魄的地方要如何防备,被苏的眼神灼伤该怎么办,以及哈代笔下那些美丽又禁忌的情感被活生生复制成影像时,那种悲梦成真的痛楚要如何抚慰?所以《裘德》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我压在箱底,那是哈代用血泪向爱情的种种可能性提出的质疑,看过小说以后怎可再去观赏活生生的人物表演,这真是个问题。所幸还记得原著里那一句话“我们上演这一台戏,天使和凡人都在看我们表演。”,没错,就当那只是一台虚假的戏,假设只是假设,如果就是如果,既然已晓得结局,看看又何妨?
果然的,凯特·温丝莱特的娇艳火热是适合扮演苏的,她的坦然痴情与阿拉贝拉的虚伪刻江薄形成强烈对比,裘德生命中两个女人的高下一较便知。电影风景如画,而且像原著那般按地点层层推近故事情节,从裘德出生并举行今生唯一一场婚礼的马利格林开始,拍得流畅动人又融入了电影人对作品的理解。阿拉贝拉不再是心机满腹毫无良知的平庸女人,裘德看到她奋力杀猪时,他退回屋中看起了圣经,眼神充满不信任与退怯。短短几个镜头,将裘德不甘心平庸又迂腐的伪知识分子性格表现贻尽。至于后来与苏之间勇敢的决择,可能都要归功于爱情的力量,电影紧紧帖合哈代的愤怒与困惑的脉络,将裘德与苏之间表兄妹的不伦之恋表现得很甜美。
所以我们会记得苏叼着半根香烟在餐厅里转圈起舞的情景,她身上的碎花棉布长裙与裘德皱巴巴的深色西装相映成趣。也记得一个雨夜,苏从学校溜出来找裘德,她穿着他的衬衫,两个人为翻涌的心潮深感不安。在教会国家的爱情需要如此正统的肯定,否则便是罪孽,像裘德与苏便永远拿不到一纸婚书。片中将裘德身处的环境做了详细的描述,突显了他们身处的是一座禁锢爱情的牢笼,于是他们只得各自寻找不爱的人结婚,比如裘德与阿拉贝拉,苏与牛津大学的教授费乐舍。电影花费大量笔墨将裘德与苏的挣扎过程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仿佛用了比雕琢一枚基督像更长的时间,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也是必定会被那样痛苦矛盾的爱情深深打动。
特别是苏与裘德的性爱戏,苏的主动奔放与之前两人私奔后仍“发乎情,止乎礼”的隐忍形成鲜明对比,苏脱下白睡袍露出赤裸洁白的身体,裘德激动地满眼泪花,某种早该被释放的情绪喷薄而出,性爱以一种久旱甘雨的形式绽放出来,异常美丽也异常感人。何况,任何应该在电影中回避的镜头都没有回避掉,比如苏血淋淋的生产过程,再比如我最不愿意触及的悲剧,裘德与阿拉贝拉所生的儿子小裘德将他与苏所生的一对儿女活活掐死,并在房中吊死了自己。裘德执意要回到牛津城的决定彻底摧毁了他的生活,他与苏的结合始终不为这个刻板的教会城市所接受,人们驱赶他们,甚至让他们找不到一处可供栖身的场所,因此小裘德以童真式的残忍了结了裘德与苏的一切。小裘德的演员选得特别好,漂亮、忧郁,眼神里闪动某种危险又脆弱的光,他表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相衬的阴霾,为这孩子后来制造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尽管我晓得会发生什么事情,然而看到片中裘德的三个子女横尸房中时,还是忍不住心悸。特别是与小裘德兄妹情深的女儿丽莎一脸死灰地躺在小床上,裘德将三个孩子一个个抱出房间,把他们并排放在外屋的餐桌上,我们看不清苏的表情,只听到几声神经质的干嚎和抽啜。这组镜头将所有的恶源均展示清楚了,裘德盲目又根深蒂固的观念葬送了子女的生命,苏的坚持和要强也成了酿造苦果的元凶之一。情欲、人伦、宗教集结成一张巨网,将绝望与血泪混淆其中,裘德妄图平衡信仰与自由之间的关系,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苏离开了裘德,独自去过生活,她坚信不遵从上帝的旨意是要受到惩罚的,裘德的最后一次挽回如此无力,眼睁睁看着苏走掉,这两个有“罪”的人便是那么样被命运与愚昧的坚持吞没了。
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再描述裘德是如何又回到阿拉贝拉身边,在她残酷的看护下悲伤死去。因为电影人很清楚,裘德在苏转身离去的那一刻就已经死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