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安的影片里喜欢画上家常生活的痕迹,用日常饮食这些琐碎的细节来传达很多意义 |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夫子的一句精辟话语,道出了所有生存的意义,那就是欲望。这两种最根本的欲望让我们痛苦和焦灼,促使我们必须不断地“追求”。然而世界的诱惑太多,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我们便永远无法摆脱这佛教称为“求不得”的痛苦轮回。 当然,我们毕竟是人类,在欲望的表面,我们还有感情,还有爱。于是,李安通过电影,对“饮食男女”作了新的诠释。在夫子的话里,“饮食”和“男女”是并列的名词,而在李安的电影里,“饮食”和“男女”有了一定主从的关系,几乎所有微妙的情感,都是通过“饮食”来传达的。 作为一个父亲,老朱把深沉的父爱融化在为三个女儿制作精美的“周日晚餐”。这每周一次的家庭聚餐丰盛得近乎奢侈,如同一个特别的节日。是啊,在老朱的内心,何尝没有把这一天当作节日呢?剁肉馅,切鱼片,杀鸡烤鸭,煎炒蒸炸,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都是希望能和女儿们其乐溶溶地围桌相聚,亲密无间。 作为一个男人,老朱把对“锦荣”真挚的感情寄托在替锦荣的女儿“姗姗”做每天的“便当”上。和女儿们的聚餐每周一次,给姗姗做的便当却是每天都有。因为“怕吃不完”,只做了四菜一汤,和“周日晚餐”相比,当然简单,而其中的滋味,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也有所不同。或许会更加美味,要不,到后来,怎么会发展到替姗姗班级里每一个同学都做一个菜呢? 老朱的付出在“锦荣”那里得到了回报,而三个女儿却好像并不领情。在餐桌上,我们没有听到言笑晏晏的交流,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逃离报告”:小女儿未婚先孕而奉子成婚,二女儿先是自己购房后是去阿姆斯特丹,大女儿更是迫不及待,说走就走。 我们也没有听到女儿们对菜点由衷的或是敷衍的赞美,仅仅是一些吹毛求疵的挑剔。相反,小女儿和男朋友一起吃排挡会说“很好吃”;二女儿遇到高兴的事情也只会到情人那里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犒赏自己;她和“李凯”的迷离的情感纠葛也是从一瓶威士忌开始的。大女儿在饮食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例行公事地吃饭,洗碗。被九年自我编织的“感情伤害”压抑得有点神经过敏,猫叫春,和猫叫春一般的男女卡拉OK都会让她无法忍受。虽然她把自己封闭在宗教的狭小世界里,但她内心的渴望与冲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她才会如此急不可耐地结婚离家。在她这里,已经没有“饮食”,只有“男女”了。 如同一切历经沧桑的父亲,老朱默默地承受了一次次的打击,把父亲的慈爱融化在宽容,融化在无言的微笑中。终于,他也得到了他最期待的理解:在最初的震惊之后,女儿们宽容了他离经叛道的婚姻;最钟爱的二女儿也能够和他冰释前嫌,第一次在老屋的厨房里为他准备了同样丰盛精美,同样饱含情感的晚餐。 越来越麻木的味觉终于恢复了,他品尝到了女儿的汤的味道,同时,我们知道,他也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平和,宁静是看完《饮食男女》后长久留在我心里的感觉,然而当我再次回味影片时,却发现它并不如我感觉的那样平静。自始至终影片都在向我们解释这样一个人生命题: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没有人可以成为你一辈子的依靠,生活对谁都是新鲜和平等的.无论友谊还是爱情,都只属于个人.至于亲情,与生俱来却从来不代表生活的全部.没有人会永远呆在出生时的那个家里,即使肉体在灵魂也会游离.如此看来,我终于明白了我的那种平和,宁静之感从何而来.我看到的是合乎日常规则的生活状态,没有越轨与意外,生活原本就是个人的经历,痛苦或者快乐都是自知的.再亲的人给你的也只是安慰或者祝福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