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从“武"或者“武打"的角度来评论《霍元甲》这部李连杰的电影,完全可以说是一部经典之作,而且是一部集武技之大成的经典。请注意,我在这里指的是“武"和“武打",并非“武侠"。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旨也仅在“武"而非“侠"或者“武林"、“江湖"等其他元素。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能够在一部电影中,如此明晰而条理的阐释,已经足够。
电影的构成基本上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武力;第二部分是关于武道。在第一部分中,霍元甲的形象是一个年少轻狂的纨绔子弟,霸道嚣张,不可一世。第二部分,霍元甲返朴归真,已经成为一个武术大家,宁静纯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
电影很精巧,整部影片两大部分用了七场重要的不同性质的擂台比武来贯穿,一步步塑造出霍元甲的形象,在“武道"上的修炼领悟过程,或者也可以说,很清晰的表达了导演于仁泰以及此片的灵魂人物李连杰对于中华武道的理解和致敬。
第一擂:【那未尽的一掌】
电影中的第一擂是霍元甲父亲霍恩弟与赵家拳赵中强的打擂。霍恩弟在这场比武中,其实是个胜者,但这个胜者只有电影之外的观众知道。他蓄满力道的手掌已经距离赵中强的额头只有一寸之远,他只需一吐掌劲就能把赵中强击杀。但一念之后,霍恩弟收回了那一记绝杀。于是赵中强能有机会趁虚而入,把霍恩弟击落擂台。电影中围观打擂的观众欢呼,而电影外的观众为霍恩弟感叹,究竟那未尽的一掌应不应该击出?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也有这样的类似的机会。我们会收回那一掌吗?在电影人物霍恩弟的心中,他是无法知道有电影外的观众了解这一场比武的细微变化,是什么让他收回了那一掌?他究竟是胜还是败?他那收回的一掌是否代表了武道的一种境界呢?宁愿输给所有的对手和一些观众,也不愿意输给自己的内心和更高一层的观众。而我们,如果在这样的时候,是否会去想,有另一些观众在观注着我们呢?
这一场擂台有趣的是,两个父辈在台上比武,两个小辈则在台下比嘴斗狠。然后接下来,就是第二场擂台,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尚武之风。也许在科技落后的时代里,人们也只能去崇尚武力的强大吧。
这一战的意义对于霍元甲来说,是为其武学之根。
第二擂:【被侮辱和被点燃的】
第二擂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武斗,只是少年霍元甲与赵强两个孩童在擂台上的一次厮打,但却是一次武的火种的点燃。少年霍元甲被赵强无理挑衅,怒而应战。结果霍元甲被打倒在地,受尽侮辱,但霍元甲反而被激起了自强之心,发誓从此不被人在擂台上击倒。少年霍元甲本来身子骨肉,不宜习武,却因为此事,他发愤图强,终于练就一身好武功。PS:扮演少年霍元甲的那个小演员好清秀,呵呵。不过在这之后,电影并没有交待霍恩弟以及霍元甲之妻的死亡,情节有些脱节。
这一战,是讲霍元甲的立志。
第三擂:【父亲,你还不够快和狠】
第三擂的时候,霍元甲已经习武有成,并且成天与一班徒弟招摇过市。李连杰的出场,让我对其演技的进步大为惊叹。他歪着脑袋掉着膀子走路的跋扈样子,令人忍俊不禁,好一个恃强凌弱盛气凌人的纨绔子弟啊。呵呵。霍元甲此时的武力已经是津门第一,对于武的理解正如他在其父的牌位前所说的:快和狠。这是纯粹的追求武力,也就是博击杀人的技巧和力量。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精武英雄》中陈真与船越对武术的理解。“你练武的目的是什么?"“击倒对手!"陈真这个回答其实也是基于武力。当然,陈真在与船越决斗之后,对于船越为何被人称为日本第一高手的回答却境界很高:他被人称为日本第一高手,是说他的武学修养,而不是杀人伎俩。也许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尤其是我们被中庸之道浸淫太久的国度,追求武术的实战,追求武力的强大,也不错的。
第三擂的对手是也己长大的赵强。少年时的恩怨闪过霍元甲的脑海,快和狠的博击,终于把赵强击落高高的擂台,那句脱口而出的“小心"让我们还能感觉到人性的温暖。而此后的“你有事吗?"“我没事!"“这样都没事。"这些台词,让人竟然还能笑得出来。
这一战,是武力武技的追求。
第四擂:【为了那台下的欢呼】
深夜,霍元甲与农劲荪来到擂台之上。霍元甲问农劲荪,你知道站在擂台上和站在擂台下有什么不同吗?农劲荪说不知。霍元甲说,站在擂台下看别人,站在擂台上所有人都在看你。这时候,霍元甲的心境在追求一种荣誉,一种被崇拜的感觉。他闭上眼睛,想像着台下的欢呼声,他一定非常满足。这时候,他是一个强者,一个英雄。他就要做津门第一,“武无第二",他必须用自己的力量证明他是第一的。于是一张张的生死状,一场一场的比武,一阵阵的欢呼,“霍元甲,你嘛时候是津门第一?就在今天,就在今天。"这句看似疯言的话,却无情的讽刺着这个津门第一。所谓这种第一,永远只能是在今天,强中自有强中手,你有限的一生能占胜无限的人无限的时间吗?所以,即使是第一,也只是在今时今地罢了。疯子的笑是无法反驳的。
这一战其实是连续的好几场性质相同的擂台比武,说的是武者对荣誉的追求以及一种消解。有意义吗?没意义吗?有意义吗?……即使在那么多人的欢呼声中,疯子的话仍然如此清晰!
第五擂:【以命相博的循环恩怨】
如果一味追求武技武力以及无谓的荣誉,那么正如《天龙八部》中扫地无名僧所说,武功越高心中的魔障越深,走到悲剧,自行毁灭是一种必然。在此战进行之前,霍元甲与农劲荪的决裂,也令人深思,让我想起《卧虎藏龙》中玉娇龙与俞秀莲的那一段。“什么姐姐,全是假的,说翻脸就翻脸!"刁蛮任性自以为是跋扈嚣张不可一世!尽在霍元甲的那句:“刀剑无眼,所有人退下!"
与秦爷的比试是此片中唯一一场不在正式擂台上的比武。也许是把擂台放在了人生的命运之上。武斗的极端就是以命相博。况且有着一些不理性的恩怨和冲动。生死都很卑贱也很惨烈。秦爷的死,霍元甲的母亲、女儿的亡,霍元甲悔恨不己的自溺……如果武技的追求没有武道的修为来冲虚,那么只可能走向毁灭。
这一战,是武的伤害、破坏与毁灭。
第六擂:【止戈之力!】
霍元甲的重生!重生的不仅是生命还有武道。
经历了生死的霍元甲用了七年时间呆在一个自然的村落中,与自然交流,终于返朴归真,天人合一,把自己修炼成大度冲虚的武者。
再度归来,却物事人非,八国联军侵略中华,国人被严重挑衅和侵犯。霍元甲看到了俄国大力士奥里良的“东亚病夫"的挑衅,这一次他仍然像少年时代一样,再次无惧的站出来。强者之力,虽然不是用来挑衅别人的,但却绝对无惧任何挑衅。只不过,这一次他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国人。
止戈为武,其实武不是一个动词,更应该意为止戈之力的名词。止戈即和平,所以武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平和谐和睦。而且这里的和平,绝对与《英雄》所说的不杀完全不同!《英雄》的主题是屈服于政治的奴性,而止戈之力的武,却是一种维护尊严维护和谐的力量,是对破坏之力的平衡。武,真正的武,是应该站在“戈"、“战"的对立面,是止戈,止战的力量。
面对“东亚病夫"的挑衅,谁有止戈之力?霍元甲!
武道的力量,应该像高山,内敛无芒其实无言无惧,若有人硬要来挑衅,则必定撞得头破血流。 霍元甲与奥里良的擂台比武,是一次高手从容止戈的展示,令对手输得心服口服,输得心存敬重。在这一场比试中,霍元甲有几次未致奥里良于死地,次次收回了那绝杀的一拳,甚至还有几次在关键时刻挽求了对手的生命,但这一次为什么没有像电影第一擂中霍恩弟未杀赵中强,反被赵中强趁虚而入那样击落擂台呢?是因为霍元甲不仅武学修养高,其武技力量同样强!所以,回到第一场擂台,霍恩弟其实是应该把赵中强真正击败后,才收回那未尽之掌的。对于敌人,必须完全彻底的击败;对于对手,同样也必须全力以赴的比试。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对手的尊重。所以,我认为霍恩弟的让与霍恩弟的败其实是一种讽刺——没有超强武力支持的武学修养,只能是空中楼阁!就像没有强盛的国力,又何谈大国风范呢?
这一战,是武的真正意义的阐述。
第七擂:【武道之颠】
第七擂是霍元甲与四国高手的一对四比试。
与前三者的比试,放在本片的片头,动作当然是极为精彩。李连杰分别用拳、枪、剑占胜了拳王、枪骑教练、击剑冠军,极致的展现了中华武术的丰富和博大,而且气度不凡,令对手心折。第四场是与田中安野。此前田中安野有请霍元甲品茶,其中的对话很好的表达了霍元甲此时对武道的理解。“没有武技的高低,只有个体的强弱;比武与其说是与对手竞技,不如说是与自己竞技。"这些道理已经令田中心折,胜负已分。后来的比试,只是在比赛两人的身体强壮了。而其中一段转换兵器后,田中被三截棍打中头部的一段,轻松有趣,深得幽默之道——在如此严肃的比武中,竟然有这样突发的镜头,怎不令人莞尔?
世俗的阴谋,当然可以击倒一个武者的躯体。但是武者的精神,却仍然强大如斯。当全场的人高声喊着霍元甲的名字,喊着自强不息的口号,武,作为一种自强的精神,焕发一种光芒,令人感动令人热血沸腾。霍元甲中毒身亡了,但霍元甲的武的神神,却被精武体操会继承了下来。
至于电影的最后,月慈站在星光下幻想霍元甲灵动有力的习武身影,在我看来,差不多是暗示霍元甲参破武道,达到破碎虚空的境界,呵呵。
这一战,是武的出世以及俗世中武的精神的树立。
不要比较《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镖》、《黄飞鸿系列》这些经典动作电影了。那些都是经典电影,有着精彩的情节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但《霍元甲》才是真正集大成的“武"片。你甚至可以把这部电影看成是无人物无情节的“武"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