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时代的结束就代表了另一个王朝的开始。我看了到以前的一次令人伤感怀念的英雄时代结束,但是却看到另一个生命力更旺盛更坚固的香港新电影王朝就将崛起繁荣。 |
|
前言
曾何几时香港电影笼罩着的神话光环渐渐消退。从"东方好莱坞"沦落成影迷皆不顾"固然是香港电影的不幸,可这不幸却又是它自身一手造成,于是这便成就了一幕二十世纪末自食苦果的黑色幽默。香港电影从神话神坛上一崩而溃,以近乎直线的线路急坠而下,下面却是不知几多深的漆黑深渊。而此时香港电影又还剩下什么呢?
香港电影有着极具特色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港片中都十分有性格地加入了喜剧和武打戏,以此打上‘香港制造’的烙印。然这点虽然使得港片中永远都是热闹非凡,可这些不适时应的加入却使影片整体素质大受影响,也很难会有真正高水平的影片。这似乎也是香港电影在国际上声誉不响亮的原因。要知道,香港电影鼎盛时期完全不乏各类电影人拍摄高水准的影片。
港片里的武打和喜剧成分由来已久。自从李小龙一拳一脚把香港电影打上国际,成龙李连杰靠打走红后,香港电影就以武打作为港片的招牌货。喜剧却是因为香港观众的爆米花口味,在影片里加上喜剧戏份自然会增加票房上的收益。然而香港影坛的跟风风气却使得那时期的每部影片具备了杂而不纯的武打和喜剧,看得多了不免会心生厌倦。这虽然是香港电影的一大弊病,也是它招徕观众的一大手段。
且不说影片中过滥的武打和喜剧戏有什么利弊。如今的好莱坞在成龙李连杰去好莱坞发展后似乎就不懂得拳脚功夫了。虽说也曾有过一个赵文卓的企图接棒,结果却打得手忙脚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现在的香港影坛不但是在没有成李两为大哥的拳脚引领时尚潮流,就连逗观众发笑的手段也忘了。喜剧向来是香港电影的强项,周星驰半退隐后,港片似乎也麻木了,弄得喜剧不喜。这一切都只让人怀疑香港电影难道就是靠成龙周星驰周润发李连杰撑起来的。李小龙去世了,成龙接棒武打。许冠文息影了,周星驰继承开创了。成龙老得打不动了,周星驰也正经了厌倦讨好观众了,这时还有谁来接他们的班呢?程晓东元奎袁八爷老的老得不思进取,走的走得干脆利落。徐克糊涂了,一向精明的他竟然忘了电影是以人为本特技为辅的道理,所以有了《蜀山传》的惨败。王晶财迷心窍了,他把每一部电影都当作了生财工具使用,不但搅烂了影片,还搅毁了香港电影在世人眼中的形象。王家卫江郎才尽了,一部《花样年华》尽是在重复地展示着他那纯熟的技巧,可却毫无新意,一部《2046》搞了一两年迟迟不敢拿出来见人。杜琪峰技穷了,当《枪火》和《暗战》耗尽了他的才思后,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玩弄着男女间世俗的感情,打击着影迷的热诚和真挚。吴宇森走得决断,看了,〈碟中碟2〉和〈风雨者〉后,世人都知道他老了,他总不能老是靠着白鸽和射不尽的子弹混日子。如今的香港电影还能有什么人能把它撑下去?
现今的香港电影还剩下什么是值得我们留恋的。也许就只有那些曾经使我们热血沸腾激情四射的影片了。一个毫无特点毫无创新力的香港电影还会有什么前途作为。也许把香港电影形容成一个不但后继无人而且和病入膏盲未老先衰的垂死小老头也不为过吧!
实力比较
美国的好莱坞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组织,生产出的影片也是最受欢迎的。请注意,一般提到好莱坞时都会关联到美国二字。这点似乎证明了好莱坞只属于美国的这个局限性,这是十分重要的。对好莱坞电影来说恐怕除了老人和小孩以外的大多数人都不能拒绝的,这自然也是好莱坞电影十分精彩,其素质之高绝对是其它各地影片所难及的。不过对于一些因来说,好莱坞影片中所隐藏着的‘美式民主自由’一直都是令人反感的,甚至抗拒。好莱坞影片总站在美国的角度以美国为中心来向世界各地影迷强行灌输美国的思想意识。这大概就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所暗藏的局限性。
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的称号,虽然近些年的香港电影已不复往日之盛,‘东方好莱坞’这个光环也渐渐地暗淡失色。但是虎死余威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香港电影的实力也不是轻易就能忽视的。也许香港已经保不住它在周边地区的电影市场,甚至香港本土的市场也开始呈现失守即将崩溃之势,但在中国大陆香港电影却仍是大众的最爱(这是我的亲身体会)。而香港电影只要能够在内地电影这个还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也就是最大的成功了。香港电影也存在着它自身的局限性,香港电影根本无法突破地域的限制像美国好莱坞似的将自己发展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它仅仅只能在华人圈中和几个亚洲国家 流行。当然,即使要达到好莱坞那样的成效和影响力那也绝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做到的。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归罪于香港电影人不思进取,而是由于本声家底薄,又没有强大有力的政府作为后盾,也因为它不能将根深蒂固的地区观念放弃做到全球化,更是因为香港的快餐文化造成的。
美国极注重商业利益,它的好莱坞也传承了这一特点,在任何时候都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事实上这一点是正确的,不传钱没有利益还会有谁来投资拍电影,那电影事业还如何发展。但由于金钱利益至上的因素也就产生了以商业卖座片为主流的局面,这些卖座片都以平民大众为主要观众群,变化出各类型的影片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加上搞笑或者是大量特技又或是大量的电脑技术等因素再加上必要的俊男美女,酷哥靓女的阵容来吸引大量观众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有一点是需要提的,那就是美国好莱坞的动作片十之有九都落入了一个‘肌肉男+美女’的俗套,看多了倒真让人大倒胃口。
香港电影也十分地重视商业利益。这也是与当地的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唯有中国内地电影界就有种奇怪的风气,都以影片能获奖作为最终目的)。不过香港电影注重金钱利益的角度和手法却错误了。香港是以喜剧片动作片起家的,这几类影片也是属于平头小市民最爱看的。这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年代似乎所有人都陶醉在‘香港电影神话’当中,忽视了影片的质量。当年的香港电影就像是一个暴发户,沉醉在骤富的狂喜心理中,忽视了潜在的威胁与危险。
从票房利益出发缩短电影拍摄期,王晶和马伟豪,刘伟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偏偏由他们执导的速食电影又有可观的票房收益。于是乎大多数的导演都以这些典范做榜样为利益的驱使下大量拍摄众多烂片。而香港的观众的速食人文主义也是问题之一,观众们在强大的都市压力之下表现出错乱,为了解脱压力,香港观众宁愿看一部轻松完就算的速食电影,而置那些真正的好电影不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导致今天香港电影穷途末路的重要因素。
美国好莱坞的七大电影公司几乎完全地控制了所有美国大片的生产出品,好莱坞影片之所以会有豪华的明星阵容和庞大的电影场景也是完全得力与七大电影公司的不惜血本的投资。当年〈泰坦尼克号〉的极其奢华的大制作,〈真实的谎言〉出动真正的战斗机等常人看来几乎是疯子才干的事也是完全依靠了巨大的资金投入。而香港虽也有几间颇具规模的电影公司,比如‘寰宇’‘嘉禾’‘中国星’‘永盛’,可相对美国的七大电影公司明显地太小了,像个未成年的小孩子。更何况这些电影公司的存在历史还不到美国七大电影公司的一半,而且公司架构尚未真正成型。所以这也是香港电影无法拍摄出真正意义上能与好莱坞影片相比较的大制作影片的原因,香港电影公司根本不可能投资那么高的资金也不可能会有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加上如今香港电影不景气,所以到目前为止,香港电影又回到了拍摄低成本的喜剧片,爱情片,青春片等的层次,极少有人敢投资拍摄科幻片,战争片,灾难片之类需要大制作的电影。
美国好莱坞绝对是世界各地电影人最渴望前去发展的地方,只因为那里拥有全世界最顶尖最众多最全面的电影人才,更有全世界最有财力物力的电影公司,到好莱坞一展身手绝对是任何一个电影人的愿望。好莱坞对电影来说就是天堂就是圣地。好莱坞电影人才分工极细致,各行其事十分专业。其演员阵容又是十分强大众多,各类型的演员应有尽有。每个电影人参与拍摄一部影片的酬劳又十分可观,一个好的剧本可以卖到几百万美金,一个好演员的身价可以达到两三千万美金。很多电影人每年只需要拍摄一部影片就会有相当丰厚的收入。而且美国每年还会发掘出和培养出数量众多和素质可靠的新血,不愁后继无人。
香港电影圈的人才怪才也不在少数。不过人心外向,人才即使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香港根本更好的条件阻止人才的外流。总是有心培养人才也恐有为她人做嫁衣的嫌疑。如今香港的电影人剩下的皆尽为好莱坞挑选遗漏下的,其中却也不乏真正有顶尖实力的人,这是好莱坞不带眼识人的结果,也是香港影坛之福,港片迷之福。不过在香港这块土地上缺乏的东西实在太多,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电影人都很难大显身手,加上电影公司的短视行为,也成为了导致有能力的电影人空有一身力却使不出。至于演员,香港演员的实力绝对不在好莱坞演员之下,只可惜现在随着‘一周一李一龙’的抽身离开和另‘一周’的半退隐出现了断裂层,新人挖掘属于真空地带。眼下香港电影最为缺货的当属好剧本和新演员新面孔。近年的影片大都证实了这些事实。
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印象中似乎从未经历过衰败阶段,即使在‘911’后的全球经济大衰退浪潮中美国电影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甚至还因此更加地繁荣。不过在今天看来,美国电影在‘911’后更繁华的现象仿佛只是表面的,任何人都难以预料日后会怎么样。但至少有一件事是现在就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好莱坞现在的原创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停足不前的趋势。从近两年的影片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续集或者是改编,翻拍的。令人心存担忧,这对影迷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好事。
香港电影现金的状况虽有穷途末路的颓废之势,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香港电影能够大步安然度过这次日久深远的危机,日后必然更加的强壮,就像是有过经历和经验的人格外地要比没有经验的要禁受得住考验。以后就能游刃有余地抗拒任何危机。正是‘浴火重生后的凤凰’一次比一次强。这并非不可能,身为一个影迷我最想看到的局面就是百花齐放,处处争鸣,那我们影迷就可以大饱眼福了。
美国是个历史极短的国家,国内的种族的数量更是众多和混乱。这些各地移居所带去的文化将美国变成了一个大杂烩,各种文化都存在又都彼此排斥。经过百多年来的文化融合期,美国有了自己的金钱之上文化。而这也成为了美国主流文化,进而排斥其他文化思想。这点在美国影片中尤为明显,在很多好莱坞影片中都能看到表达爱情的最多,主题为兄弟手足之情,朋友之谊和亲请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好莱坞影片有个习性,就是喜欢在影片中探讨一些严肃的文化和一些重大的接近哲学的话题,比如《雷霆救兵》就是表达了一些对战争的观点和看法。
香港电影也在面临着未来电影市场命运坎坷不平的局面。香港辖区内的种族虽不多,仅以华人为主。但由于过去的战乱连年和一些其它的外界因素也让香港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气质,而且也同美国的金钱利益至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在更多的时候显得更讲求时效。在香港影片中这点也有十足的表现。无论是拍片的速度和观众的心态都表现出了香港的速食主义文化。在港片中每个人都能看出表现小人物小市民的影片占了多数,前者要表达的只是很平民化很接近现实生活的东西。香港电影很喜欢从生活中提取选择题材,它可以赞扬爱情,亲情,友情等感情,但它绝不喜欢太过于严肃和哲学的话题。即使是导演陈果也只是要拍摄出一些社会底层的社会问题,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中动辄就谈人类会怎样怎样,摆出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姿态,可以肯定的是好莱坞影片里的那些看来十分伟大的思想碰撞和探索是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我是老大我怕谁’的影响下不自觉的行径。由于香港人主要是华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所以香港电影中的喜剧和武功等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当然不是外国人所能懂的,自然会看得莫名其妙,尤其是其中的市井文化更是西方人所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这也是香港主流电影终究无法在国际影坛上立足扬名立万的原因。换过来看好莱坞影片中的搞笑等西方文化浓厚的产物也只会让我们觉得不知所谓。但相对地来说香港电影的不被理解面更多,它所担负的更重。这绝对是它敌不过好莱坞势力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香港本身的地域人文文化局限问题也使它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能与好莱坞叫板的电影生产基地。
具体策略
香港电影日渐衰落,如今只剩下香港电影人和影迷们对过去颠峰的无比怀念和迷恋。香港电影年复一年地崩溃着,甚至连那辉煌后的余辉也没有半点留存下来,一蹶不振的危险正在紧逼着香港电影。当年的香港电影在繁盛之余却没有想到首先要打好了基础才能建大厦的必要条件,十分险要地把香港电影崛起神话建立在黑洞之上,如今神话像泡末般无声无息破碎,黑洞也在一步步地吞噬着香港电影。
有人说当速度达到极限后的结果必然是车毁人亡,而香港电影这颗曾经璀璨的明星的坠毁也正是这番话的真实写照。香港电影当年发展速度之快绝对是世人难以料及的,即使是当时的香港电影也只能糊涂地陶醉在这‘奇迹’中,然而‘奇迹’却以比发展更迅猛的速度分崩离析,这其中也不免蕴涵着某种教训和必然性。当年的香港电影人在并不持久坚固的灿烂时只会自我陶醉,更有太多眼红之人混入电影圈中借机大捞一票,这些人就不仅仅只是一颗‘老鼠屎’那么简单,香港电影也不是一颗‘老鼠屎’就能坏菜的。
面对着当年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人人都只想要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忘了乘机替香港电影打下良好基础和国际声誉,这绝对是香港电影界在得意忘形下的失误短视之举。当他们终于醒悟到这点时却已经为时过晚,在电影人才和盗版等多方面因素全力夹击进攻下,香港电影再也难有回天之力回复到当年的兴旺,而如今在十年八载内香港电影恐怕也难有回春妙方。唯今之计似乎唯有棋盘香港电影人能从迷恋过去的心态中清醒过来团结一致,再加上良方对香港电影现存的各种问题下药但求能在数年内制止住香港电影下滑的脚步,进而在十许年后恢复当年发展时的生机与活力也并非不可为。
香港电影学习好莱坞的模式显然是正确的,电影需要资金的投入,只有足够的利益回报才会有人投资,总不能像内地电影这般以拍艺术片为己任,却始终没有多少拿得出的‘艺术’,终究难成大气。香港电影选择的商业途径正是能使电影发展兴盛的路,这点这是香港电影复兴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香港电影显然在之前被好莱坞和其他各地吸纳了一些人才,而且还是吴宇森成龙周润发李连杰之流顶尖辈,但对于人才辈出的香港电影来说这打击并非是毁灭性的,尽管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能够继承和超越他们的成就,可只要有良好的电影创作环境日后就未必不能涌现出更胜前辈的顶尖人才。更何况他们只是在香港电影繁盛时适逢其会,恰有时势造英雄意味,少了这批人其实只是欠缺了某些更强大的影响力,正所谓江山代有人出,日后自然会有人能够取代他们。再说现在的香港电影也不是人才尽失,尽管总有那么一些更有抱负雄心的电影人在窥探着好莱坞的破绽,可也并不缺乏更多的立意再造香港电影的电影人。而这些电影人也大都实力非凡,比如导演中就有王家卫,杜琪峰,徐克,林岭东,韦家辉,刘镇伟等等足以与好莱坞大牌导演一较高下的实力顶尖者,这些导演几年前就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联手开办了一家‘百年电影公司’,不管是为了自救还是为了大局的目的对香港电影都是有长远好处的,虽然这个公司在出品了几部有水准的影片后就消声觅迹,但这也算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事件,也让人看到了团结的可能。即使香港电影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被前一代导演把持坐镇,但年轻一代也在做着接班的准备,例如叶伟信,叶锦鸿,陈果,马伟豪,马楚成等无一不是新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就其实力而言并不比老一代就差多少,而且相比之下更富有朝气和激情,只待吸取经验就随时可以成为香港电影的主力队伍。即使说到电影商业化运作也不需要担心无人能抗此重任,老一辈的杜琪峰刘镇伟等皆是商业片的个中高手,新一代导演里大多数都是从商业片成名,自然不在话下。
尽管曾为香港电影支柱的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顶尖辈演员都在好莱坞勾勾小指后便跟着去了,还少了那份惜惜离别的伤感,周星驰也近乎退隐,昔日‘四大天王’从此树倒猢狲散。但从成龙演出《特务迷城》,周润发出演《卧虎藏龙》来看,他们该不会就这样轻易放弃亚洲的观众,至少也会回去混个脸儿熟。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就是周星驰,想想现在他半退隐的状态就是香港电影票房和召集力上的一大损失,但他退居幕后凭他的经验想必也能为众多影迷献上几出好戏。
‘四大天王’各奔前程绝对是香港电影的一道创伤,但在如今四人的影响力相对变弱不少,而今主掌香港电影主流市场的还有越老越红的刘德华,深邃迷人的梁朝伟,绝对另类邪气的吴镇宇,稳健硬朗的刘青云,帅气逼人的古天乐,而最近更有郑秀文,杨千桦,TWINS等女演员冒出头来撑住市场,足见‘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也证明了香港电影并不是离开了成龙等四人就没有人能够抗旗了。八九十年代是成龙等四人的天下是他们的王朝,而如今是二十一世纪了已经不是他们所属于的时代了。
在老一辈的演员尚能稳住阵脚时,新人虽较少,但在娱乐业繁荣的香港要寻找新血补充绝不是困难事,香港电影人也意识到了新人匮乏的严重问题,所以在2002年的影片里令人欣慰地看到了不少新面孔。虽然还看不出有谁能成大器,但至少这就已经是香港电影人自我检讨的突破了,是个良好的开端。而现在被人熟悉的年轻演员就目前来看暂时只有吴彦祖,陈奕迅,杨千桦,TWINS等最为出色,他们也会成为香港电影以后的‘主演’。其实就算新血严重不足,可只要电影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要修正解决根本是很容易的。
事实上家庭影院和盗版对香港电影的冲击绝对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家庭影院甚至还能给电影带来可观的相关的收益,当然前提就是得抑制猖獗的盗版行为。实际上可虑者实为盗版问题,如今盗版可说是明目张胆之极,但在香港电影界本身就有人内部盗取,外有黑帮威胁,盗版的问题确实不易根绝,但使政府全力打击扫荡盗版应该不困难,至少电影带来的相关收入还是政府的收入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打击下,纵使无法杜绝盗版行为,至少也可以杀杀盗版人员的嚣张。再有一个对付盗版的办法就是多拍高素质尤其是大制作的商业片,使盗版者盗不走质量,质量粗糙自然有人愿意进电影院或是买正版影碟享受视听的极限刺激,如此该可以夺回少许市场份额。但这办法成功的前提就是保证拍出来的影片是高质量和杜绝内部作案。铲除内部盗窃者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见得,照我看内部作案这样的行为明显是出自与利益的驱使,如果拍摄一部影片能使人获得不底的报酬,当然就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冒险。不过这是无法在短期内就能整顿的,也需要时间来让内部盗窃者认识保护自己的产权利益。同样的,要达到这个目的条件也是要拍出大家都喜爱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电影。殊途同归,面对香港电影进退失措以至于2002年香港电影票房榜前十名里竟然只有三部本地片的悲剧局面绝不是干喊口号就能击退外国电影的攻势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香港电影的素质,如果能拿出高水准的影片外国电影再强大的争夺都只会显得无力软弱。
香港电影与内地合作的结果是好是坏没有人能够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电影再不寻求出路那前方就无路可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便出现过一次与内地合作的浪潮,而且合作也大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这也就使香港电影对与内地合作产生了一定的信心和可能。与内地合作首先受益的将是内地电影风气必定会被香港电影的商业化运作改变不小,香港电影由于自身的狭小地域文化限制和即将面临枯竭的剧本创作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果与内地合作,完全可以想象到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里拥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与惊喜,更有内地的无数美境和可以自由运用的恢宏场面为支持,只要有资金和政策,拍摄大型战争片都没有问题。而内地还有数以亿计的观众,无比巨大的市场潜力只待开发挖掘。由此可见香港电影与内地的合作绝对是互惠互利的好事,对几近衰竭的香港电影来说这就是一个东山再起的最佳机会,只要香港电影与内地的合作增多后,想必政府对与放宽电检尺度不会有太大的迟疑,更何况此举能给内地带来可观的收益,何乐而不为。有了内地强大的政府作为靠山来,将来与好莱坞齐头并进也是大有可能。而有了内地这个强而有力的后盾,香港电影人便可以放开手脚各施所能,如此一来电影人有了施展才干大展抱负之处,当然就不会再整天想着往好莱坞钻营了,只要能够像中国经济一样稳定而又快速地发展,说不定许多年后就换了老外到中国来发展
其实香港电影目前面临的最大危险不是盗版和外语片的威胁,而是香港观众这几年来种下的对本土电影的普遍不信任感,所以香港观众情愿选择外语片,2002年岁末的《无间道》所以会获得极大的成功无非就是因为香港观众的本土意识和数十年来的本地电影情结主宰自己选择了一年里最好看的电影把积蓄一年(或多年)的情绪发泄在《无间道》里。香港近几年来出炉的无数烂片早已在伤害了观众的同时加深了不信任感,所以拍摄出高素质的影片固然是挽回观众的办法,但那只能治标地使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唯有彻底地使香港电影脱胎换骨全面改变目前急功近利的风气,才能使电影人把更多的精力完全投入到电影中创作出制作细致完美的影片,做到少而精而不是眼下的又少又烂。如此才是真正能够得到观众信任的唯一途径。
香港观众看电影的爆米花式的喜好也是香港电影公司需要调动的。由于香港的自身历史和功利心极重的氛围等原因使得观众对于速食类的电影总是情有独钟,平日里社会压力和心理负累极种的香港人在观看容易理解消化和娱乐性强的影片时可以得到一定的放松,更不喜欢在生活工作外还要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乐于让自己身处在时刻身心解脱的痛快里。而王晶这类电影人就是摸透观众的心态后制作出大量的浅白粗俗的影片,其内容甚至可以十分龌龊恶心,尽管这种影片初时能获得不少利益,但这些多而滥的粗制滥造不花心思的电影终于让观众反胃了。
其实香港电影人只要能够多拍精品电影,观众自然会回到电影院,如果同内地合作后则少了层层烦琐的电影审查,对于即使发行推广影片是有很大帮助的,内地观众本来喜爱香港电影的就占多数,与内地合作后的票房收益就得算上内地这块沃土,然后再对内地潜在市场进行开发挖掘,到时有上亿的票房甚至十亿都不足为奇,那时在丰厚的回报下只要香港电影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那么一个良好的循环必然会启动,数十年后有了中国为后盾的香港电影恐怕已经超越了好莱坞,继为世界电影的龙头。
事实上香港电影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得看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想出对策来摆脱困境。目前香港电影最应该做的不是东山再起,而应该停止住下坠的势头,再来解决内忧外患,如果在根本问题没能解决就企图发展,纵然能再次辉煌也只是流星般的划过重新走上现在凋零凄凉的结局。把形势稳定下来再谋求发展前进是绝对不能弄错的步骤,否则香港电影就算能苟延喘息下去,最终还是会全军尽覆,招来永远也无法翻身的恶梦。尽管目下香港电影局势不容乐观,还有稍不留神就会导致毁灭的的极大可能,我仍相信香港电影必然能东山再起甚至超越以前的成就辉煌。现在的落魄困境不过只是因为遭受到了一次措手不及的寒冬,只要能安然度过这次危机,必定会看见春暖花开。
一个时代的结束就代表了令一个王朝的开始。我看了到以前的一次令人伤感怀念的英雄时代结束,但是却看到另一个生命力更旺盛更坚固的香港新电影王朝就将崛起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