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华语电影 > 正文

春天,在哪里?

2005-09-28 00:05:07    msn

New Page 1

电影名称:放牛班的春天

主演:热拉尔·朱诺 弗朗索瓦·贝雷昂 雅克·贝汉 玛丽·贝耐勒 加德·迈哈

类型:剧情 爱情

 

春天,在哪里

阴森森的、破败的学校,严厉的校长,个性怪异的学生,其貌不扬的老师,这是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为观众所呈现的画面。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春天慢慢的来了。吹散严冬、带来春天的正是那位其貌不扬毫无男性魅力的中年教师。以教育的眼光来看,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专职教师,而是一名学监,监管一群年龄不等情况各异的那孩子,类似于现在的班主任的角色。但是,他却不比任何一个老师逊色。故事,源于他那充满智慧的爱。

首先,适当的惩罚。古今中外的哲人对人性有过不同的界定。但无论人性善恶,在塑造人性过程中离不了恰当的惩罚。影片一开始,调皮的男孩子恶作剧的在门上安了机关,导致杂工大叔的胳膊和头部受伤。严厉的校长集合全部的学生要查处“凶手”,可没有一个学生承认。于是,气急败坏的校长按花名册上来指定哪一个学生受到惩罚。无辜的学生哭喊着被拖去禁闭室,而真凶仍保持沉默。于是,学监决定要找出真正的恶作剧者,并且真的找到了。对他的惩罚是打扫教室卫生,并去医院照顾受伤的大叔。结果,在与大叔的交往中,这个孩子感受到了对方的善良的心,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这样的惩罚在影片中还有不少。如果放在中国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这个老师不是被学生告,就是被家长告。

其次,因材施教。这个做学监的老师其实是个落魄的音乐爱好者。他有个宝贝皮包,里面装的是多年来写就的乐谱。当他偶然发现这些顽劣古怪的孩子哼唱即兴歌曲用以骂人时,他脑中灵光一现,决定组织合唱团,借以改造孩子们的心灵。为此,他对孩子们进行了试音。根据孩子们的嗓音,他们被分成了男、女声部,其中有一个孩子实在是五音不全,这位老师大手一挥,任命他做了“乐谱架”,负责举着乐谱;另一个最小最孤僻的孩子则被抱到讲台上,担任了乐队的“总监”。看到这一幕,在场的观众都会心地笑了。这个老师朴素的行为中蕴含着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真理,是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是有用的。但是,在中国,学生的有用与否更多的还是由智力成绩决定的。智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班级中常是落后的,捣乱的,不合群的。教师的目光常常是落不到他们身上的。

再次,童心童趣。中国古人常说“天地君亲师”,力主师道尊严。教师一旦站在讲台上,便是真理的代言人,必须保持严肃庄重。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导致教师局部神经紧张,学生全身肌肉紧张。而片中的老师,则和蔼可亲。当历史教师进行随堂测验时,他站在一边用眼神、动作、手势为答不上来的学生提示;当学生向往山林的暮色时,他爽快地带领他们奔向山林,感受自然的气息。在我所接触的老师中,尚未见到这样充满童心的。写生作弊是考试的大忌,老师怎能帮助学生错上加错呢?传统语文教育中有一种“贴壁阅读”学习法,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几乎消失,就是为了杜绝作弊。

影片中,还有几个细节,令人捧腹而沉思。

镜头一,古板的算术老师被孩子们的演唱打动,居然停课担起钢琴伴奏的任务。

镜头二,严厉的校长一度为孩子们的演唱打动,在办公室里叠起了飞机,一只又一只,终于让纸飞机在空中盘旋了好几圈。

镜头三,校长严厉的毫不留情地痛打一个偷窃的孩子,最终叫警察带走了那个孩子。孩子临走之前回头看了一眼,满眼是冷漠和空洞。

镜头四,由于擅自带学生出校,学校又被人蓄意放火,可爱的学监不得不辞职。当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绿意葱茏的大门时,并没有一个学生来送他。他失落了。就在此时,一架纸飞机轻轻的飘落脚边,继而又是一架。紧接着响起了清澈的歌声。接着,高高的窗口举起一片稚嫩的挥动的手臂,原来,孩子们以这种方式来送别。教室的门被他们反锁,任凭顽固的校长怎样敲打,都遏制不了真情的流露。

这部影片与美国的一部《蒙娜丽莎的微笑》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讲述的是男教师与男学生之间凭借音乐共同彼此的精神世界的故事,后者讲述的是上世纪5060年代女子大学里一位女教师与一群成人的女学生借助绘画相互了解的故事。学监面对的最大障碍是严格的管理制度,朱丽娅·罗伯茨最大的威胁是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定。两位教师的结局都是不为当局所容,被迫离开学校。但他们为学生点燃的精神火光并未随之熄灭。这才是一个教师的意义所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在是对教师极大贬低的俗语。在点燃学生精神之光的同时,教师难道不受到精神上的洗礼与震撼吗?

这两部影片都是浪漫主义作品,也因其浪漫色彩的浓重而受到诟病。但其中的教育意义,教育学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反观中国的几部关于教师教育现状的电影,则又着上了几乎相同的色调。《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着眼点都是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色彩比较黯淡,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基本反映现实中沉重的话题。中国教育的春天,电影里里没有。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