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达斯汀.霍夫曼的经典之作,在这个毕业的季节,不用多说^_^ |
|
片头西蒙和加芬克的歌声一响起,就让人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然后是青年达斯汀·霍夫曼一脸茫然向前,而在他的前方是一大片留白——和他的眼神一样空空荡荡。 虽然是部老片,讲述的是六十年代青年人的迷惘和叛逆,但还是真真切切得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故事虽然以霍夫曼饰演的毕业生“班”与一对母女爱欲纠缠为主要情节,但影片主旨远非谈论性爱或是情爱,这两方面的探讨在本片中是很表面的。在母亲罗伯逊太太身上,班遭遇的是整个社会——先是不知所措(1),而后被欲望诱惑(2),接着开始 | 
| 变得冷漠堕落(3),最后被无情地中伤(4)——脉络非常清晰,是典型的一个刚入社会的年青人的遭遇。第一阶段的班显得幼稚可笑,是学校的优等生、是父母的乖乖仔,对前途茫茫然,想思考,想主见,可是家庭和社会根本不给他机会。第二阶段,班禁不起罗伯逊太太的诱惑,初入社会面对各种欲望,走弯路是十分常见的。他抵御过,但年青而空虚的内心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填补,他遇到的是性爱。第三阶段,班曾妄想和罗伯逊太太进行沟通,“除了干那事,还可以说说话什么的”,但罗伯逊太太在他身上只需要性爱,对此根本毫无兴趣。而她自己也曾是一个(学艺术的)毕业生,班死心了,不再想了,任由自己堕落。第四阶段,班在罗伯逊太太的女儿身上发现了真正的自己,发现了美好的爱情,罗伯逊太太悍然干预。班抗争,他当然不是老于世故的罗伯逊太太的对手。一个年青人在社会面前还嫩得很,班遭到了所有人的不齿。 在罗伯逊女儿身上,班见到的不止是爱情,还有自我,并为此似乎有了人生的目的——他说:我要娶她。最后一场“逃跑的新娘”的戏非常具有张力,是经典中的经典。浪漫爱情片中结婚前夜悔婚的情节早已用烂了,就算是在教堂中宣誓前突然跑掉也是屡见不鲜(比如《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甚至张曼玉、王敏德的手机广告),但决少象《毕业生》中那样戴上戒指再夺门而出的,因为由本质的区别,道德、社会的鸿沟是让人望而生畏的。而这两个年青人对社会丝毫没有妥协的意味,可以说义无反顾,对整个社会的蔑视和反叛表露无遗。结尾处两人的表情颇耐人寻味,影片没有出现热吻煽情,而是渐渐面无表情的坐在公车上。是啊,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感情可以凭一时冲动,但,往后的路还长着呢……这篇文字是我一边哼着“斯卡波罗集市”,一边敲成的。歌听了好多年,早厌烦了,但在影片中一出现,还是觉得美好,勾起些许回忆。非常喜欢影片中幽默调侃的味道,这也是对无情现实的一种间接反抗。对于这部电影,我想所有站在人生十字街头、不知何去何从的毕业生(包括曾经或即将毕业的)都会有所感触,如果用心看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