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一首葬心,唱穿了这个女子的无限心事,点滴辛酸,一路风雨兼程,哪怕繁荣锦绣的面纱,也难遮这胭脂泪。 |
|
【 缘起 】
绿得几乎能够生苔的光线,浮现出一张熟悉的脸,蛾眉微蹙,凤眼迷蒙,偶尔一声轻叹,掠过了七十年的光阴。回首,大上海正是遍身罗绮,华灯初上。
这张熟悉的面孔,当然是张曼玉的。恍然之间,却是阮玲玉的叹息——两个相隔七十年的明星,在一部电影里水乳交融,是谁成就了这一番穿越时空的“双玉奇缘”?
【一个人】
阮玲玉的故事,还用得着细述吗?
在那个流言和传奇共舞的年代,阮玲玉终于没能长成一棵树,她只有依附在一个又一个男人的身上。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哀。那个时代所有女子的命运皆不出左右。
阮玲玉十六岁投身影坛,在短短的九年中拍摄了二十九部电影,她塑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女子,有学生,妓女,有正派的,也有反叛的,谁又知道一个戏子的眼泪也同样珍贵?
按说她应该老于世故,善于逢场作戏吧,可偏偏她却是一个无比忠实于自己内心的人,所以她的寄托,她的挣扎,还有她最后的绝望才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故都春梦》,《小玩艺》,《香雪海》……哪一部不是心血凝结?尤其是阮玲玉出演的电影《神女》,那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学堂,母亲不惜卖身赚钱。剧中的母亲穿着解了颈扣儿的旗袍,夜夜游荡在肮脏的街头巷尾。阮玲玉所塑造的是一个卑贱而伟大的母亲,宛然圣母,散发着温柔的光辉。风化绝代的阮玲玉代表了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准。
可惜,这样一个出色的女子,在生活的道路上却遍布荆棘。
阮玲玉绝对当得起“传奇”两字,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她所求的只是平静的生活,并非“传奇”。
【一滴泪】
张达民,唐季珊,还有蔡楚生,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来了又去了。很难用诸如贪婪,自私,或怯懦等字眼,草率地界定他们。或许他们各有各的苦衷,可是和阮玲玉的勇敢和爱情相比之下,他们显得仓皇而萎缩。
遇人不淑,交友不慎,所以阮玲玉也没有什么可埋怨的。影片中的阮玲玉很少处于风光的风口浪尖上,相反总是低调的,仿佛低到尘埃里的姿态——从街头走过,从生命走过。
张曼玉不知道是如何修炼的?她演绎的阮玲玉已经逼近神似了。按说,在张曼玉的气质中只有风情与阮玲玉略似,她也有过不少情感履历。说句题外话,假如张曼玉处在旧上海时代,她也会自投绝路吗?
想当年,她几乎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人,那个男人却利用了她的感情。后来,再后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她的性格和阮玲玉可以说有太大反差了。可以承认张曼玉有巨大的内心,但是,她如何调整好自己的节奏,与一个年代久远的女子同呼吸共患难,共同演绎了这一场“戏如人生”?
当然可以归功于时代的变迁,妇女终于当家做了主人。但是仍不尽然。
仅仅是演技所能达到的吗?就像那场“戏中戏”——导演已经喊停了,张曼玉仍不停地哭着,谁知道薄毯之下,她想着是谁的凋残的心事?
光影迷乱,光阴迂回。三十年代的上海纸醉金迷,歌舞升平,联华电影公司是一个摩登世界,但是难以掩饰明星们凄清的心事。
看电影时,常常涌动着一种幽幽的气韵,那是一种出乎其里的表演,犹如灵魂附体似的,在一颦一笑间,不经意流露出属于前世的沧桑。
最华美的旗袍下也有落泪的心。
【一场戏】
张曼玉说阮玲玉——“骚”到骨子里了——那种风情无法描述。两年前,我曾在一篇文字中试着解读“风情”:
——所谓“风情”是举手投足间淡若微风的从容,是眉目传情时难以遮掩的怅然,是用微笑代替故事的距离——那么远,那么近,全在一首歌,或一支舞的掌控之中。“风情”也绝非与生俱来的,那是若干故事的堆积,是高度,也是负累。但慢慢消解之后,就会演变成周身的气场,庸常的气息也可以唱成歌的。
还是微风,还会怅然,还有距离,最终千帆过尽以后,沉淀成为一种欲迎还拒的诱惑……
写这段文字时,我眼前闪动的就是本片最后一场戏,阮玲玉那场浓到极处的风情之舞。
那也是最后的欢宴。阮玲玉,或直接说是张曼玉——深情地亲吻朋友们,含笑,饮酒,借了醉意,道了珍重。
只见她秋波流转,飞来飞去的眼风,简直无往而不利,一举一动都是索性放了手的快意。她一人的风采居然盖过了全场的花团锦簇。那无人预知的归期,无人怜惜的今宵,都在一场琴声魅影中成了绝唱。
一盏一盏的,她把灯都熄了,锦衣夜行。就着一碗冷粥倒进去两瓶安眠药片,她是存心不给自己留有任何生还的机会了。大口大口地咽下,毫不迟疑。然后写了遗书——
我现在死他们一定说我是畏罪,然而我何罪之有?何畏?
最后,她还没忘记加上一句——我很快乐。
【一段情】
阮玲玉离去的那天是一九三五年的三月八日,近于反讽。“人言可畏”四个字可谓掷地有声。然而有什么用呢?如今谁还怕这个啊?这叫“绯闻”,是可遇不可求的。
阮玲玉不过是个弱女子,即使含泪饮毒,还没忘了把买安眠药的钱数记下最后一笔账。如果她不曾演戏,她也会是一个娴淑的家庭主妇吧。
这是一部完全以女性视角铺展的电影。相形之下,阮玲玉周边的男人却那么卑微,低下,几近真实。
导演关锦鹏当年还是一副书生意气的模样,相信他对阮玲玉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那个时代的叙述。那,只是他讲述这个故事的必要的背景。如果像通常传记片一样以时间为序,那么这部电影不会如此精彩。导演特别设置了几个环节,请出了当年红极一时的陈燕燕等明星一起怀想往事,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让人不禁感叹。
时光,就这样调过头来,绕过去,漫过来,一段情被吟咏成一唱三叹的挽歌。访谈,对照,隔了岁月的河岸,才知道往事并非如烟。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导演是一个编织的高手,几经变幻,终于结成了一张淡化了时空的尘网——里面的人醉生梦死,外面的人爱断情伤。
迂回,怅惘。阮玲玉关紧了玻璃门,却关不住世态的炎凉。
【一首歌】
一张彩色照片翻转成黑白影像需要多长时间呢?
《阮玲玉》中,引用了一些当时的电影片段,作为可供时光往返的素材。有几部却是空镜头,注明了“原影片失传”。
一个人的一段时光,就此消弥不见。
相信影片开拍前,选定演员时煞费了导演的苦心。他们具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艺气质,难得。这不是服装和道具所能帮衬的,也不是发型和化妆所能描绘的,而是一种很神奇的通融,或通灵。
那一首新近填词插曲《葬心》也仿佛几经年代似的纤细,斑驳——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怎受的住这头猜,那边怪,人言汇成愁海,辛酸难捱。天给的苦,给的灾,都不怪。千不该,万不该,芳华怕孤单。花儿谢了,连心也埋,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一张老唱片的意义足够抵得上若干本陈年日记,咿咿呀呀地划过半来,转过去,转眼换了人间。
阮玲玉 [ CENTER STAGE ]
香港/1992
导演:关锦鹏 演员:张曼玉 秦 汉 吴启华 梁家辉 刘嘉玲 叶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