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黎巴嫩女导演萨贝格执导的电影《风筝》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狮奖)。影片诗意地去反映了戈兰高地冲突,画面优美、节奏流畅,颇令人耳目一新 |
|
头一回看黎巴嫩片。
有关这个结尾是挺有意思的,初看的时候我一直看到最后几分钟都是很舒心的,毕竟阿拉伯世界的风光在其他些电影里比较少见到,再一个流畅的节奏让这70分钟的片子一点也不闷。尽管故事在主线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而且在影片中后期开始向比较悲伤的主题上发展,但是萨贝格用了很多音乐剧的形式,导致画面至少很欢腾,因此看了并不让人有忧伤的感觉。
但是在风筝飞到小男孩的窗口以后好像开始了变化,结尾愈来愈魔幻,拉米亚可以穿(透)过铁丝网进入隔离区,而那一下地雷爆炸着实吓了我一跳。
这个结局最初我是一点都没有理解的,后来eddy和我说到风筝飘进来的时候拉米亚应该已经死了,这样很多东西就可以理解了。拉米亚在受到面包师傅的羞辱以后向小男孩吐露了心声,少女不能那样生活一辈子,也没办法和士兵在一起。当大家都不是很理解她的时候,她自杀了。风筝作为她的心声飘到了小男孩的窗口,而拉米亚的灵魂在小男孩熟睡的时候来当床前抚慰他。之后拉米亚无障碍地穿越铁丝网,可以理解为代表灵魂的风筝穿越过去,然后男孩去捡风筝,殉情一般被地雷炸死了。之后一只风筝悄悄地飘到了望台顶端,男孩遍寻不至,却发现拉米亚鬼魅一般地来到身旁,这就更好理解了。两个灵魂在相识之处终于打破了爱的隔膜,因此般地来到身旁,这就更好理解了。因此最后的镜头,了望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杆枪,静谧地想说什么。
不过我后来看萨贝格的手记,她说原剧本是拉米亚死掉了,但是她觉得太悲伤,就改了剧本让拉米亚活下来了。这我就分特了,不过既然结尾如此魔幻,我可以相信这个初始剧本是一个悲伤的结局,而萨贝格折衷了一把,说得更暧昧一些,让这个殉情的过程隐讳掉了。
风筝这个物件是最有意思的,即是爱情的线索,又是一种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也是拉米亚灵魂的象征。萨贝格的视角很独特,但是我总觉得MTV的形式用得稍微多了点。不过琐碎的生活以及精神贫乏的戈兰高地都刻划得很好,虽然片子很短,但是导演的功力仍是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