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影视评论 > 正文

一片面目模糊的人影--点评《可可西里》

2004-11-30 09:22:21    新浪娱乐

编者按:“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陆川




中国电影太需要奇迹了,太需要神话了。有了这样的心态,不管是电影人本身,还是电影圈外的人,都太渴望横空出世的一部中国电影能带给他们以惊奇、惊艳与惊心。《可可西里》就这样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众口一词吹捧《可可西里》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保持一点理性的心态,来冷处理一下我们对电影的观感。《可可西里》真的白璧无瑕,竟然被某些专家誉称为“建国以来最好的电影”?

《可可西里》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刺激与节奏上的快捷,的确是在中国电影中乏见的。这只能说明中国电影多少年来,缺乏对动作场景处理的与时俱进的能力。导演陆川凭借着对好莱坞商业片那么一点技巧的运用,就可以令影片熠熠生辉。从中使我们得出的唯一结论是:有多少中国导演放弃了对电影视觉效果的努力啊。

从某种意义上讲,陆川一下子甩开了似乎永远没有成熟的“第六代”的那种缓慢的长镜头风格,通过频繁的剪切与多角度的拍摄,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陆川在人物塑造上,却不自觉地延续了当年“第五代”出山时的木讷的风格。比较一下《可可西里》与《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关系,两者在镜头节奏上是明显不同的,但是两者在人物塑造上又是何其相似: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对话极少,表情严肃,形体木讷,动作富有造型感,群体形象中人物面目模糊,几乎难以辨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可可西里》与第五代导演的初期作品一样,都有着相似的对人物的处理方式,采用一种纯自然主义的风格,来表现一种原生状态下的人。我们很难在第一次观看《一个和八个》时能搞清楚里面的芸芸众生的角色关系。同样,《可可西里》中除了记者、日泰与那个马占林之外,其余的角色几乎很难拉开距离,他们的性格没有任何展开,全是面目模糊的一片人影。导演陆川在影片中途的时候,心不在焉地让角色滔滔不绝地交待自己的姓名、身份、爱好,但是一下子五六个人集束介绍,观众是目不暇接,根本无法一下子接受这些不同的角色。

在世界电影史上,小分队题材是电影十分热衷且涌现出许多优秀影片的一种类型。以我们耳熟能详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拯救大兵瑞恩》而言,里面的每一个士兵,都有着醒目的特别的个性,镜头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居于俯瞰的地位,而是贴近到角色的身边,表现每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魅力。按照这样的要求来看《可可西里》的话,我们就会看到,剧中的人物是一片模糊,混沌一片,没有性格落差与情感内涵。

与《寻枪》中姜文的行为近乎一种宿命般的执着一样,《可可西里》里的日泰队长,为追踪盗猎者,也达到了一种失控状态。这种意念先行的毛病,正是中国电影的一种共同性的痼疾。在《可可西里》中,日泰的最后踪,已经不计代价,不计后果,不计是否有必要,直至他死在他所追踪的对象手下。这几乎就是《寻枪》的又一次“可可西里”版重演。在这种导演的指手画脚下,必然出现我们上面提到的人物性格模糊、难以理解的地方。

影片实际上还表达了一种非常邪门的理念,就是动机高尚,就可以不择手段。以日泰为首的保护队,在追寻盗猎者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殴打、逼供甚至抛弃俘虏的行为,电影以一种纯自然主义的角度、精致的摄影,来表现这种打斗、追逐。有了这样高尚的动机,刘栋与三陪女的恋情也重演着第六代导演们对妓女题材不约而同的赞美性格调,走了一条俗之又俗挑战传统观念的轻车熟路。影片在强化保护队这种冷漠的野蛮作风的时候,只是机械地影射这种现象,而没有渗入一种更加主体性的理性评判态度,使得导演对素材仅仅是未加取舍地展现一种冷酷的本质。

在当今世界电影中,几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在努力为影片中的人物倾注一种情感的温馨,使得人物可以在严酷的态势下,充溢着生命的希望与人性的温暖,像《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而我们中国电影,则是剔除掉任何的人性的关怀与暖意,一味地表现残酷的外壳,最终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那是一群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没有人性的中国人,这也正是第五代导演初出道时的一种共同倾向。如果陆川没有意识到他身上继承了太多的中国电影的痼疾的话,那么对人性表现的乏力,将让他重蹈张艺谋的覆辙,被观众识破他的好莱坞外装下的一颗冰冷的中国心。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