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华语电影 > 正文

咆哮的海,宁静的爱——看《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

2004-11-04 19:47:27    电影夜航船 日瓦戈

编者按:主角是一对聋哑人,那便注定即时这片不是默片也是另类默片了,同时也暗寓了此片无声胜有声的基本思路。影片有淡淡的宁谧的海水清凉的气味,最喜欢开头时那个女孩的嫣然回顾展颜一笑,能化去这世上最坚硬的冰。所以尽管最后,那个男孩回归到海的怀抱,我们也听不见歇斯底里的悲痛,只有宁谧和安详。女孩的心中,只有美好而宝贵的怀念和珍惜,让回忆的晚风轻吹海边的衣角……

我无法体会海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但我可以想象为什么北野武的电影总是出现海,还有那彰显主题增加谐趣的音乐。北野武的电影总在一种沉重的氛围中展开情节,凝滞的人物表情,简短的话语,还有永恒不变的爱情主题,其间,海洋已经成为消解沉重的方式。《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正是以海洋为北京,冲浪为主线,爱情做主题的电影,是最极端无言的方式的爱。

茂是先天听力障碍,在垃圾回收公司工作,在海边他发现了废弃的冲浪板,凝视许久把它带回家修理。茂的女友贵子也是聋哑人,她无法用语言表达对茂的深情,只是在他们去海边冲浪的时候,默默的用笑容鼓励茂。故事是单调的,重复着相同的内容:海塘,冲浪,海滩上的人群,那个总是摔交的笨蛋初学者和他的女友。一天,这个修补好的冲浪板又坏了,茂决定买个新的,贵子看钱不够问是否可以打7.5折,可惜遭到拒绝。茂领到薪水便带着贵子又去那家店买冲浪板,标价是128000日圆,老板给他些优惠赠送了学习书籍,担当他俩走时,却暗自自责道:“其实我可以在给他们些优惠的。”因为另一家店卖98000日圆,但是北野武并没有贬低老板的唯利是图,老板卖给其他几个人的冲浪板都没有给茂的优惠,而正是这个充满人情味的老板给茂以后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和期待。

茂和贵子之间的爱是无言的又是息息相通的,冲浪板不能带上公交车,茂就抱着它一路沿着公交线路跑,而贵子在车上始终站着眺望窗外的街道,惦念着亲爱的茂,车上只有两个人了,阿婆说:“孩子坐下吧。”可是她还在站着。到站了,贵子飞快的往回跑,茂也在朝前跑,终于相遇两人牵手踱步回家。

海滩上的健全人并没有一味嘲笑茂的笨拙,看到他一天天的进步,称赞他的胆量。老板见他没有冲浪服,就送他一套,叫他报名参加冲浪比赛。此时,茂和贵子的感情出现了小小的波折,那个总是摔交的初学者的女友试图接近茂,这令一旁的贵子很是不快,终于负气回家独处了。茂独自练习,老板给他写指导,问她:“女友呢?”茂在贵子的楼前逡巡,按门铃贵子没有反应,抛弃鞋子还是无效,茂竟然砸碎了贵子的房间玻璃,终于打动了她,贵子娜充满幽怨的面庞有些松动,她原谅了茂,两人依偎在海塘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冲浪大赛开始了,茂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错过了比赛,老板责问那些健全人:“你们为什么不多关照那个聋哑人?!”又是一年,茂的技术提高很快,反而帮助另外的初学者,给他们一套冲浪服。茂的上司因他旷工很是不快,茂的搭档找到他叫他回去工作。第二次冲浪大赛开始了,茂的同事肯綮上司放假一天给茂让他参赛,而他一人干了两人的工作。茂听不见别人的话语,周围的人却在默默的帮助他,人与人的温情就在细节中体现。茂这次没有错过机会,以绝对优势夺得奖杯,两人的喜悦印在一张张相片里。

夏天过去了,还是那片咆哮着对于两人又是无比宁静的海滩,在雨中,没有了茂,只有那张冲浪板,贵子把两人美好的记忆贴在上面,漂向大海深处……

也许这段无言的爱只能这样结束,它给人太多的痛苦和凄婉,只能回味那些无言寂静的片断:茂生气了拿着冲浪板一个人走了,贵子追上去,两个孩子般的人儿又和解了一起往回跑;而贵子生气时只有茂一个人拿着冲浪板,尽管口里吮着冰棍心里一定还在想那个生气的女孩。影片里的话语是极其少的,几乎可以屈指可数,无非是:努力、胆量、关照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关键词。这样的爱是极端的,几乎很少看到,就算看到也不会太在意。我们习惯了男女之间的激情,《巴黎最后的探戈》对话也是那么少,但那种郁闷下的激情只能用肉体和摧残来解释,《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却一次次刺激着我们脆弱的神经,那种残酷下的脉脉温情融化了心中的冰冻,像春天的阳光般温暖。那片海给了茂和贵子以生活得乐趣和期待,又无情的多走了茂的生命贵子的幸福所依,最后载着这段深情远去,面对那样“倒是无情却有情”的海,我们只能感叹人世的诡谲,自然的无常与宽容,它“终日有意地灌溉着蔷薇,却无心地让寂寞的兰花愁谢。”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