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华语电影 > 正文

浅析《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2004-11-29 17:13:33    新浪读书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根据法国伟大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由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性作家弗朗索瓦•特吕弗摄制于1975年,表现一段风云激荡时代不可能实现的浪漫情怀。

影片完成至今将近30年了,30年后再看这样一部由一代电影大师摄制的人物传记片,大师和影片本身都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一个女孩站在河边
  从旧世界来到新世界
  与爱人重逢
  这就是我的愿望”
  这是影片中的一首诗,可以视为对阿黛尔•雨果命运的一种隐喻。
  1863年,阿黛尔•雨果,一个法国贵族小姐,人类最伟大的文学家的女儿为了追寻她的恋人——一个正在与美国人作战的英国军官,只身一人远渡重洋,犹如一片落叶从欧洲飘落于加拿大的哈里法斯。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奴隶制废除;而在阿黛尔的故乡欧洲,科学共产主义诞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这就是阿黛尔的生活场景。她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礼崩乐坏的时代追寻惟一的爱情,并把这个愿望当作她生命的惟一,这种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注定这种追寻只能以悲剧结束,注定阿黛尔•雨果只能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这部影片具有特吕弗的“新浪潮”经典作《四百下》、《朱尔和吉姆》以及后期创作的所有特点:人为的纪录性,摄影机隐于后面,流畅、从容不迫地移动,演员的个性支配场面调度,对探索爱情关系可能性的关心,剪辑避免重点或视点的任何突然转换,等等。这使得影片就像镶嵌在一幅画框中的古典风格油画,具有一种厚重的古典美。读解这幅作品时是否激动,是否获得美感有时似乎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甚至更取决于观众本身。
  
然而,以这种平实的话语诉说一段风云激荡时代的浪漫激情在现代观众眼里可能会显得有些冷漠,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审美的隔膜。
  
阿黛尔•雨果是一个为爱情燃尽生命的贵族女性。为了那段萍水之情她被内心的激情燃烧,从欧洲到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再到巴巴多岛;从一个善感任性的贵族小姐变成一个流落街头,衣衫褴褛,被狗追赶,被小孩子哄笑的“可笑”疯子;她自以为是皮尚——那个始乱终弃、见异思迁的政治投机者的太太,目光呆滞、形同槁木一样穿行于和亲人远隔大洋的异乡僻壤,穷街陋巷。
  
“我再也没有什么嫉妒和自傲了
  我已经远远地超离了骄傲
  既然我不能拥有爱的微笑
  那我就去接受痛苦的煎熬”
  在阿黛尔眼里只有对皮尚上尉爱的热望。内心的爱欲把她灼烧得头晕目眩,她已毫无理智可言,世界已不重要,亲人和尊严也无暇多顾,什么样的冷漠与残酷也无法让她相信皮尚早已不爱她、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爱过她。如此惨烈的内心煎熬、如此强烈的情感冲突,那种惊心动魄的心理炼狱都让人不能不为这个奇女子、一代情种而一掬情泪!
  
在如此风云激荡的生活场景,如此感天动地的旷世恋情面前特吕弗是否太无动于衷了?
  
《四百下》凭借不动声色的“积累”营造了总体的真实和情绪的高潮,获得动人心弦的审美效应。那么,《阿黛尔•雨果》的不动声色“积累”了什么?
  
“积累”和诉说;纪实性和戏剧性——30年后看特吕弗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似乎也有一种错位,和阿黛尔小姐的错位一样——主观愿望和时代要求之间的错位。
  
许多人都注意到了伊莎贝尔•阿佳妮无与伦比的演技。她的确出色地表现出阿黛尔•雨果内心的倔强与脆弱、任性与游移、理智与迷惘……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性格,尤其是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流露出的那种永恒忧郁、永恒凄迷都具有摄魂夺魄的魔力。曾有影评家说:“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镜头即使不疯狂,可能也碎裂了。”这是伊莎贝尔•阿佳妮最具光彩的表演。
  
然而我们还是要谨慎一点,不能说《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是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电影,不能说伊莎贝尔•阿佳妮救了这部电影。这对她本人和特吕弗以及法国电影“新浪潮”都不公平。
  
首先,现代电影和早期好莱坞明星制时代电影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表演元素是现代导演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也就是说,在现代导演那里不可能存在着独立于导演艺术之外的表演,伊莎贝尔•阿佳妮的杰出表演是特吕弗对所有电影元素总体控制的结果。正是他那种如同由画框中看画一样的总体美学追求,才凸显出伊莎贝尔•阿佳妮的杰出表演,才为她的表演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种对表演的自觉同样是特吕弗一贯风格的具体呈现,在法国“新浪潮”电影家中特吕弗的影片成就了一批电影表演艺术家:《四百下》的儿童演员让—彼埃尔成为世界电影史最著名的“镜子演员”——一种表演风格的同义语,其流风甚至泽被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新浪潮”表演的一代教母——让娜•莫罗;以及后来的伊莎贝尔•阿佳妮……
  
表演是现代导演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导和演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这是我们读解现代电影的重要原则之一。
  
退一步讲,如果一部电影真的只成就了一个演员,而这部影片的表演元素使影片获得了足够的光彩,那么我们还能说这部影片的导演无所作为吗?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毕竟摄制于30年前;特吕弗对情欲的表述毕竟不是当代人的表述。同样一个故事假如我们请菲利普•考夫曼或者请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执导,可以断定会比特吕弗好看,然而那还是特吕弗,那还是一个个人化的故事吗?
  
不错,当代人借助喷气式飞机可以在一瞬间脱离大地越升到一万米高空,然而,当我们向下俯瞰时能因此而说大地不伟大吗?
  
特吕弗在本片表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对探索爱情关系的可能性的一向关注。
  2.一贯的隐于后面的摄影。
  3.克制的表演。
  4.自然主义的剪辑风格,使影片看起来似乎没有经过剪辑。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