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考虑用文字性的描述,或者说用文学性的描述来分析一部电影是否合适,影像自有其自身的弱点,我们是容易被蛊惑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可以算是这样一部电影,既想叫座,又想叫好。把一个小男孩萌动的春情以意大利式的夸张方法传达出来,让人哀叹红颜薄命,或者红颜祸水的同时,然后用文字凭吊一番,于是就算是一片影评。这部电影让我想到《美丽人生》,那样一种对人的打动,根本就是失却凭据的。为了呵护儿子的童真,而将整个集中营当成一个游戏场,这是违反常识的,我们最多只能说是导演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而奥斯卡对这样的片子也是买账的。我一开始也是买账的,最后想了一想,觉得不对劲,这怎么可能,那种冲突和张力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导演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讨好观众,使用各种桥断掺杂其间,放弃对于真实世界探讨的冲动,从另一个方向屈服于票房的法则。使我这个唯电影本体论者感觉不适。更早一点的意大利电影,为一些醉心于把玩自己对电影热爱的fans津津乐道的《八部半》,《去年在马利昂巴德》至少是勇于探索电影表达的可能性的,虽然也让我觉得不知所云。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至少有这样几个罪名,夸大戏剧冲突,肢解现实,滥用儿童视角变相窥淫,人物的哈哈镜式的表演,故事本身也难尽人意,Malena的丈夫是怎么回来的,他们又怎么重返那个让她受尽屈辱的小城,而且故事从来没有从Malena的角度来表现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让一个儿童来越俎代庖,无法让人有更深度的思考。本来我是被吸引住的,但是发现那些所谓的打动人心的东西是虚妄的,什么“人性的黑暗”等等词语在一些人那里毫不费劲的就说出来了。世界自有其自身的法则,电影也是构成世界的一部分,虽然它是反映世界的镜子,这种被包含而又彼此映射的关系在观众的深度思考当中成为一种多重的镜像,我们自己也不免觉得眼花缭乱。
电影已经成为超市货架上随人挑选的货物,论价而沽,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这大概就是塔科夫斯基说的:“电影是不快乐的艺术。”因为它受制于金钱,但是即使在金钱的操控之下,我们也是可以多少获得有关世界和生活真实性一鳞半爪的启发,而不是歪曲。而且是那种伪装得很好的歪曲,我们尤其不需要。《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可以看成一部在这样的一种电影工业体制和导演个人追求(青春期情结复制)之下被异化的电影,表面具有观赏性,实际空洞化,吞噬了影片本来可能有的深意,如同在这个空洞中跌落一样,轻飘飘的,除了西西里的风光和美色一样,给人失重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