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该片原著小说作者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兹耶利内克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影片讲述了一位独身的女钢琴教师,无止尽地以离经叛道的方式伤害自己以及遭周的人(包括她的母亲和学生),来寻找快感、满足、麻痹、解脱、和救赎的故事。 |
|
记得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有权利,拒绝別人强加在自己身上任何违反自己意愿的事”,也记得有人说过,“爱只不过是两个人之间权利互动的关系”。个人认为,《钢琴教师》(La Pianiste)便充分地表现这种权利极度不对等关系下对人心灵的戕害。
爱莉卡(伊莎贝雨蓓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位严峻不阿的钢琴教师。年近四十仍与占有欲强的母亲住在一起,和母亲互相敌视却互相依赖的情结压迫她的生活。外表上她仍然是一位道貌岸然的钢琴教师,但在心灵没有出路的她却以观赏色情录影带与偷窥作为发泄。长久被禁锢的欲望,却被一个年轻帅气的男学生华特(贝诺麦吉梅Benoit Maqimel饰)掀开。在男主角猛烈天真的追求下,爱莉卡却无法以一般人的爱情示人,于是与男学生展开了连串病态暴力的性冒险。
对于影迷来说,《钢琴教师》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爱莉卡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关于这部分,似乎可以与《罗曼史》(Romance X)《鹅毛笔》(Quills)相互对照。大家最容易误解或不解的是在玩虐双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事实上施虐者不见得是主导享乐的一方,受虐者也不见得是受支配的一方。
爱莉卡的生命全为母亲掌控,天生注定的权力不对等关系带来的是一个永远逃不出的牢笼,无法承受母亲过多的爱,却无力逃离大胆飞去,只好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于是,性变态的狂想成了心理逃避与解放的管道!性变态的理论为:性压抑所造成的羞耻、痛苦、厌恶等感情,在性变态活动中反而被转化为积极的快感,因而克服了性压抑,而达到更愉悦的性。也因此,玩虐需要藉由极端的感官刺激才能达到极端的性高潮快感。
玩虐带来的性高潮代表的是一种全然的自由及对权力压迫的一种反抗,这是《罗曼史》与《鹅毛笔》所要探讨的命题。而《钢琴教师》触及的是更赤裸裸的爱欲主宰制。在女生厕所中,爱莉卡只许替华特自慰,不许华特发泄,正是企图以性与爱对华特进行绝对控制,与她刚正严厉的教师形象相似,她要求的是属于她个人的性爱方式。因此爱莉卡郑而重之地把信交給华特,其实是她把自己最私密的性幻想暴露給她认定的男人,这是她自己“爱”的表现。然而犹如仪式般的性虐待狂想被自己的男人狠狠地唾弃鄙夷,就像恋人们失败的第一次,之后一切开始走调。爱莉卡从先前期望的主控地位委曲求全契合华特的性爱要求,但在爱情满目沧痍的她已经不能夠享有一般人的性爱,于是再次遭受挫败。但屡次被刺激的华特无法克制自己的性冲动,冲进爱莉卡的家强暴了她!权力关系完全翻转,爱情也被消磨殆尽,从容自由的性幻想被还原成心灵的苦痛与肉体的创伤。
导演麦克汉內克Michael Haneke一向善于以过于冷冽疏离的立场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与精神负荷。《钢琴教师》中他完整精确地塑造这么一个极具冲突偏执的角色爱莉卡。我个人没有学过钢琴,却也知道古典乐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严谨与专注;加上有能力培养孩子学习古典乐器的家庭多半居于中产阶级以上,对于孩子的教育通常格外期待重视。选择“钢琴教师”这样的背景自然有其先天的优势。导演显然将爱莉卡极端的性格归咎于母亲高压的控制与过分的期望,也因此爱莉卡对于那位资质聪颖的女学生,心理赏识,但口头上仍以贬抑辱骂的方式教导,最后竟因妒火燃烧毁灭其钢琴生命;这种对下一代兼具认同与嫉妒的幽微情结,亦为角色深度的来源。
在场面调度上,更是导演与演员完美结合下的杰作。白色为布景基调充分象征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荒芜与凄凉,也对比出在圣洁的形象隱藏著狂乱荒唐的畸想。除了爱莉卡的家中,诸如琴室、演奏厅,皆以镜头创造出空旷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简约,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构图式的景框设计尤为一绝,中景或全景的平视镜头固定不动,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无论距离镜头深浅每个人的表情反应都充满敘事张力。导演充分给予演员发挥的空间,两位分別得到坎城影帝影后的演员也达到极为成功的效果。特別是伊莎贝雨蓓震慑人心的演技,整部片其实就摆著那不哭不笑的一副表情,但观众都能感受到在那平板表情下心情的剧烈起伏,这种极端内敛的爆发力成了这种含蓄演技的最佳示范!
“冷”是我對《钢琴教师》最深刻的印象:导演麦克汉內克对题材对拍摄手法的“冷”、爱莉卡对情人对母亲对学生对自己的“冷”、伊莎贝雨蓓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让人不知应该给予憐悯还是给予鄙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