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很多种奔跑,也见过很多次大海,经常,我被这两个词所暗示的故事深深打动 。
还有一次,我跟着一个13岁的男孩逃出管教所,不停的跑,不停的跑,直到海边。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海。海水漫过双脚。他一言不发,只是朝我走过来,走到我的跟前,困惑而忧郁的看着我。
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他不知所终。
“四百击”译自英文“The Four Hundred Blows”,而后者又译自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该俚语的意思是“青春期的强烈叛逆”。也许译作“无因的反叛”更好。
这部1959年的“半自传”是特吕弗拍摄的第一部长片,“记录”了小男孩Antoine Doinel 逃离家庭和社会寻找自由的历程。
特吕弗把此片献给安德鲁巴赞。因为童年的特吕弗像Antoine一样家庭不睦,是巴赞给了他失去的父爱并培养他成为新浪潮的旗手。
Antoine Doinel这一人物也自此成为特吕弗本人的“半自传体”,并在此后二十年的四部作品中继续他的故事。这四部作品包括:短片“Antoine and Collette”(1962)(LOVE AT TWENTY中的一集), “Stolen Kisses” (1968), “Bed and Board” (1970) 和“Love on the Run” (1979).
特吕弗在片中展示了卓越的镜头调度功力(从中不难看出西区科克的影响),如片头低角度仰拍的巴黎街景,或体育老师带领众学生慢跑的俯拍长镜头。1959年的戛纳最佳导演奖授予了特吕弗。
此片的主题不难理解,但我想提一下片中重点表现的体制(或社会系统)压抑个体的五个层次:
1)学校
这是片中第一个出现的场景。也是我们对僵化体制的第一步接触。其中包括对学生(尤其是Antoine)抱有成见的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当然也不乏生趣。
2)家
由于Antoine的母亲是在祖母的劝说下婚前生子,所以始终对Antoine缺乏母爱(特吕弗的童年写照);当Antoine在大街上撞到她和另一男人偷情之后,她甚至间接提出“贿赂”以保证儿子守口如瓶。Antoine的继父脾气暴躁。父母经常在Antoine“入睡”后吵架,屡次提及将他送到寄宿学校。
3)街道
看上去这是Antoine找乐的地方,但他同样曾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出街偷牛奶,连卖不出去的打字机也险些被人诱拐。最明显的象征出现在Antoine去游乐场坐“转筒”的一幕:他和其他几个游客紧张的靠筒壁站着,其他游客在上方围成一圈朝下看热闹。“转筒”渐渐启动,越转越快,离心力使Antoine紧紧的贴在筒壁上,他费力的挪动身体,头朝下,眼中的观众便也“倒立”起来。这里的寓意在于,即使在Antoine最快乐的时候,那个隐形体制也在强有力的控制着他,只有换一个角度,才能看到(或无力的嘲笑)成人世界的反常或变形。
一个细节:当Antoine和Rene逃课去电影院时,他们经过大厅里一面贴满海报的墙,Antoine迅速的撕下其中一张女星招贴。而这位女星--哈瑞特安德森--就是英格玛伯格曼1953年的片子Sommaren med Monika中的女主角,那部片子讲述的也是两位年轻恋人逃家“过自己生活”的故事。
4)监狱
这个国家机器的出现可谓压迫的最高潮,但Antoine的入狱竟然出自其父的“大义灭亲”。当Antoine和罪犯/妓女一起被压上警车,我们看到,黑夜中,一行泪水流下他的脸庞。
5)管教所
进入这个精神牢房,Antoine已完全被社会抛弃(他的唯一好友Rene甚至只能隔窗相望)。心理学家的提问成了社会对 Antoine的终极审判,也成了Antoine对我们的唯一一次正面自剖(注意,除了声音,心理学家的形象是始终不在场的)。
心理学家,“你父母说你总是撒谎”
Antoine,“大概是吧,时不时的。那又怎样?当我说真话,他们总是不信。所以我宁愿撒谎。”
经过一系列的动因累积,Antoine终于采取了行动——逃离管教所。
奔跑,成为他内心渴望的外在宣泄;大海,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国”。然而,当他最终踏上海滩,面对的却只有一片迷茫。
于是想起崔健的《花房姑娘》: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