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看昆汀的片子,总觉得像在走迷宫。看似漫无头绪的章节却不会惹你不耐烦,一路猜着一路往下看,忽然,豁然开朗,所有的支流汇到一点,堂皇的布局渐渐显出棱角来。看懂了电影真让人欣喜啊!可是别单单被这些巧妙网住,否则就着了形式的道。犯罪片总有犯罪片的意义,慢慢咂吧。如果真的单只成了一个谜语,那在第二遍观摩时就索然无味了,比如杀死比尔1。如果此说得罪了昆老爷子,请见谅。 |
|
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女人。五个黑帮男人,一次抢劫,不停的对话。如果某一分钟内没有说话声,那么就会听到枪响。
这部非常好看的电影,让我想起影评《化暴力为美学》,其中说到在黑帮片中,道义上的对错已经让位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正邪评估所依据的尺度,不再是对错,而是忠义。
五个素不相识的职业罪犯,为了抢劫珠宝携手合作,相互间以代号相称。行动失败,五个人先后赶到一个车库,追查内奸。审查谩骂,持枪对峙的过程开始,真相大白的时候,卧底警察与黑帮分子一番生死与共,正邪之分上升为情义上的忠诚,那最终到来的答案,却让他们醒悟:其实不存在殊途同归的情义,只有黑白分明的现实。
这部血淋淋的电影,在我看来,其实想要表现一种超越于道德之上的,抛开一切社会背景的,纯粹男人之间的友谊。或者说,谈到义气二字,男人会变得很傻,就好像涉及到情感,女人也会很傻一样。电影中最为邪恶的金先生,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割掉警察的耳朵;但他在办公室里与自己的好友相见,打闹嬉戏,笑眼相望,如同两个大男孩一般亲密无间。
再比如电影中的两个警察,回肠荡气到让人不敢细想,甚至也不愿接受电影中的结局。小警察被殴打虐待,但始终没有说出卧底的名字;而那个卧底,终于不忍看到小警察被活活烧死,于是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们之间的对话,是电影里最感人,也最不可思议的一段。血肉模糊的两张年轻面孔,使这部黑色影片,终于有了一点正义的,英雄主义的光辉。
血,枪,剑拔弩张,男人,凶暴,除了这些,在你面前展开的,还有不停的对话。故事在对话中节节推进,背景与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塑造,全部依靠对话完成。从最开始漫无目的地闲聊,到尾声的谩骂喊叫,每个人都在大声地不停地说出自己。电影最后一句话,橙先生艰难地说“我是警察”,于是白先生彻底崩溃,大男人痛哭不止,一声枪响,电影结束(这样的处理当然很戏剧性,不过总觉得前面对两人的关系铺垫不够,所以结尾的这段突变,看起来多少有些牵强)。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也很有意思。记得刚刚看过对台湾导演杨德昌的采访,里面有一段提到叙事结构:“...以往我们看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叙事结构都是线性进行的,...在这部电影里,希望能架设一个立体的、有好多事情同时发生......”
在我看来,《水库狗》就是非线性的,打乱了我们所习惯的平铺直叙。电影被裁剪成若干小故事,然后以人物而不是以时间为序拼贴起来,所以同一件事情,会从不同人物的视点来看。随着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我们逐渐知道了事件的各个方面,而剧中人只知道属于他们自己的那部分。戏里戏外对信息不同程度的掌握,构成了看戏时的悬念与紧张。
这种结构让我想到《低俗小说》(Pulp Fiction),斗胆问一下,那部电影是不是也是昆汀·塔仑蒂诺(Quentin Tarntino)导演的?(插一句,一直觉得网站对信息的传播,也应该是非线性的,与传统媒体及书本那种从头翻到尾的方式不同,而应该是各个方向的四散与兼容。)
喜欢这部电影,其实还有个人原因,就是对这种完全局限在一个空间里的故事,一直很有兴趣。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侦探小说,专门探讨发生在无处可逃的密室中的案件。这类故事,因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所以要求故事本身必须丰满而有层次,人物也必须具备足够的性格魅力,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展示戏剧功力的最佳所在。很多这种密室电影都拍得非常精彩,比如《新龙门客栈》,还有美国早期的《十二怒汉》。这部《水库狗》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在那个大车库里,情节的启承转合,完全处在相同的空间里,必不可少的变化性,则完全依靠人物的演出来完成。这种结构,是不是戏剧最本真的状态?
看密室故事,感觉中好像一步走进了温室大棚。因为受到空间的限制,植物注定只能在内部发展,不但长得格外茂密与富有层次,也因此会出现绞杀,附生,板根等种种独特的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