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华语电影 > 正文

落伍的人看旧片---钢琴师

2004-04-06 22:15:01    网易娱乐论坛 lukeyoung

编者按:没有撕心裂肺的惨痛,没有血泪俱下的控诉,萦绕的淡色调子里满乘着乐符,乐符里是一个用音乐去抗争的人的无声之语。他的充满了侥幸的遭遇,是一支漫漫求生之曲。一路上,有风一样的音乐伴着。

其实不应该写这个东东,因为钢琴师是两年前的片子,无疑我的落伍真面目将暴露得更彻底.其实就不应该去看这片子,一直以来拒绝看悲恸惨伤的故事,因为我很没用,故事会盘踞心中阴魂不散.吃过几次苦头,对悲剧深有戒心.可是毕竟还是看了,看了就不散,不写下来不得安宁.

每一场电影都是一次冒险.片头出来时你永远无法知道将从接下来的两小时得到什么,是被娱乐还是受折磨.这一次,冒险过程是两个半小时,被娱乐是谈不上的,可受尽折磨之后居然有一种饱满的感觉.那么是得到一点东西的了.

很多人自然地将它与辛德勒名单做比较,我没看过辛德勒名单(胆小和落伍的又一佐证),所以对这一层免疫.

这是个倖存者的故事.那个人可以是任何人,钢琴家,电影导演,或是街边小贩,家庭妇女. 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使尽看家本领.这个故事里的人碰巧是个音乐家,他靠音乐支持精神,靠音乐打动敌人,无他,只因音乐是他最擅长的东西.看完本片,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懂,或想得太深太左了.

倖存者除了幸运和坚强,到得最后还会有深重的麻木.经过那么多惨绝人寰的事,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不麻木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本片的调子异常冷静.听说导演自己就是华沙犹太屠杀的倖存者,我不难明白他为什么采用这种基调.可以说这是他唯一能采用的基调,他无法把它弄得太煽情.那样的话他自己首先就承受不住.即使是如此疏离的态度,也是过了这么多年才有可能去面对.而所有的惨痛都还在,还鲜活的跳动在看似结疤的伤口下.我看到了,通过钢琴家的眼睛.

从最初平静幸福的生活(注意他家里色彩饱满的布置和姐妹们鲜艳的衣服)到被驱逐被虐待被奴役被杀戮,到最后只有活下去是唯一重要的事(灰的残垣和白的雪).忘了全片死了多少人,看到后来我也麻木了.不麻木又能如何,只要一口气在,就得活下去,就得把片子看完.

可是绝对不是不悲惨的,只是不能去想它.一想起来就要做恶梦.看戏的人尚且如此,剧中人情何以堪.白描的手法到最高境界,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地让你痛不欲生.

佩服导演没有过分强调音乐,可音乐又无处不在,只因它一直陪伴着主人公.钢琴师虽然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它不是音乐片,但它含蓄地歌颂了音乐的价值,歌颂了一切艺术的价值.

那个价值就是,艺术是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倖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这个钢琴师,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定一点,所以他活下来的机会比较高.弹奏一曲打动德国军官的心,虽是全片的亮点,在漫漫求生途中,不过是昙花一现.

对音乐是大外行,看完片子去找资料,才知道里面的钢琴曲多数是萧邦的.波兰人弹萧邦,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吧.片子最后,钢琴师的两只手(显然不是男主角的手)在键盘上飞舞,我入魔似地看着它们,被音乐诱到幽冥,直到字幕放完.

听说辛德勒名单很煽情,那我还是不看了吧.含蓄平静的叙述,是我能承受的极限.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