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音剧社 > 电影百科 > 正文

另眼看碟:关于电影的杂想

2004-03-23 13:14:45    新浪娱乐论坛 廉影

编者按:文章是长了些,可是都是些性灵的文字。也是,没有感触,电影只是一场迷醉的游戏,连个梦都不是。这里有好些电影,是好,是坏,都不去说它。它如果是你的,你就会爱它。而且你会赋予它新的意义。

一、

在岁末的最后一天,看[春逝],仿佛有所寓意。在我的记忆里,年关的天总是阴沉的,今天也不例外,断续的爆竹声里,感伤象水一样漫延。女人如巴士,日子也一样,许榛豪一定是忧伤的男人,只有柔软的心才能在雪的静谧和雨的滴沥中体会春去春回的刹那忧愁,爱之隐痛上升为人生的种种不易,当男人象标枪一样在春逝的街头挺立,许多美好的东西渐淡渐远,孤独成为一种符号。从[8月] 到[春逝],许保持了他一贯的敏感和忧伤,东方式隐约和淡淡清愁是任何西片所不能具有的。

二、

在好莱坞的强势文化之下,有伊朗、法国、韩国甚至越南电影,以另一种姿态顽强的存在,让我们知道电影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我从来就不以为电影是 一种娱乐,就象小说或别的什么形式的东西,赌博、游戏、90%的好莱坞才是,当小说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时候,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式)它是心灵的体操,在所谓的事业金钱人情世俗之外的心灵体操,在麻木之余有一点点可能的感动,在鼠目寸光的时候知道另一种存在的方式。

三、

看伊朗影片,的确需要很好的耐心。从樱桃的滋味到水缸到今天的生生长流,它们均超越了我们一贯的观影习惯,情节仿佛是他们的敌人,在记实中展开 心灵的探讨是他们唯一的命意,寻常人生中自有生命不同凡响的意义,这几乎是伊朗电影的全部,但生活岂不就是如此,细小的感动,些微的遗憾或无奈以 及一点点乐天的精神,在流水般的叙述中轻轻的表露出来。心灵高于一切,雨果说:“在王权之上,在革命之上,在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 很是喜欢这样的电影,也许这就是电影的本质,也是中国电影始终难以入流的根源所在。微言大义本是我们一贯的表达方式,但现在的中国电影人仍旧沉迷于宏大叙述的理念之中,挥之不去的英雄主义情结和文以载道的古老传统使他们丧失了近距离观察的能力,边走边唱是这种倾向的典型,这是我看过的最差的电影,就象小说中的[爸爸爸]。十年之后,我真的奇怪这样的东西 怎么会引来当初的一阵热捧。

四、

[小武]:个我的表达方式,有人心之哀与痛,灵魂之高贵与尊严与道德与行为无关,而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最为漠视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对迷茫青春的最好诠释,快乐与忧伤、理想与爱情,道出心之深处的淡淡乡愁,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年纪的人,青春就是我们的乡愁。

[活着]:我以为余华的活着可能是近年来最好的小说,而同名的电影基本上表达了小说的命意,生命之窘迫和坚韧在葛优的表演中将悲凄以喜剧的方式展示开来尤显沉痛,这让我想起村里一个死了三个儿子的父亲,活着是大多数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快乐与忧愁在生存面前显得多么渺小,而生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不知生,焉知死。

[鬼子来了]:姜文的确具有导演的天才,[阳光灿烂]我以为只是偶然,看了[鬼子]我开始相信他的能力了。无疑这是最好的反思战争的影片,当我们不断谴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时候,我们民族性格中的蒙昧也许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而杀戮如此善良和蒙昧的人更显恶的赤裸和残忍。一直耿耿于怀中国为什么没有斯皮尔博格,为什么没有[辛德勒名单]这样的片子,当我们还在与日本人争执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的时候,犹太人已经开始清算心灵债务。不得不承认电影的力量,辛德勒名单让全世界的人知道犹太人曾承受的苦难,[生生长流]让我们知道伊朗民族在灾难中痛与坚强,许秦豪李怆东让我们认识了韩国,陈英雄则把我们领进了中南半岛的神秘国度,中国呢?也许有张艺谋,也许是李安,谁知道。

[霸王别姬]:京剧、同志恋,很多元素足以让它成功,最重要的是命运以孱弱的方式浮沉, 爱恨情愁成为所谓历史的注脚。

[蓝风筝]:[小城之春]让田壮壮从新浮出水面,但他最好的影片则是[蓝风筝],虽然继承了第五代的一贯缺陷,但仍保持了第五代特有的反思的精神。

[红高粱]:以雷霆之势出现在灰暗柔弱的影坛,它的出现比电影本身更有意义。在寻根和荒原文学风靡的时候,它的出现恰到好处。记得当年为了参加杭州市的青春宝影评比赛,足足看了有四遍,最后一次是在杭磁会堂,现在的东部软件园,这样的电影院那时有好几个,在西湖会堂看的。

[罗马假日]和[简爱],还有杭氧、杭歌、拱墅和文二路露天电影院,骑着自行车在青春的日子里。为电影赶场,夜的街上有些许凉意,风吹在身上是青春的畅快。

[天浴]:取自李碧华小说,陈冲导演的知青题材电影。看的是一本枪片,所以音质和画面极恶,但故事足以感人。

五、

抽空看了[两颗绝望的心],尼古拉凯奇因此片而获奥斯卡,很俗套的故事,酒鬼与妓女的纠葛。尼因生意失败而决定醉死酒乡,在另一个城市巧遇一妓女,由此展开故事,拯救与沉沦,酒精成为命运之救赎。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伊朗导演巴博特、斯罗得的[苍蝇酒吧],同样关于酒鬼和妓女,酒在这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成为对抗所谓上流社会的一种武器,“成为酒鬼是一种品质”,这是片中的名言,当男主角最后离开他的出版商情人以胜利者的姿态重新出现在苍蝇酒吧的时候,是酒精战胜了金钱,爱战胜了诱惑。甚至,也没有战胜,因为,酒就是他的生存方式。相对于尼古拉凯奇中产阶级的矫情,苍蝇酒吧更具人性的真实和质朴,片中的男主脚也显得更为可爱。

今天是6月4日。算是特别的日子,当同事和我说的时候,我才想起14年前的这个日子。都已经14年了,真他妈不堪回首!以前,关于所谓的回忆也就几年或小时候,现在变成了两位数,人生苦短啊!昨晚看了两本片子,一本是[关于斯密特],尼科而森演的,虽然没什么情节,但很耐看,讲一个退休老头的在信念空洞后的人生迷茫。当年在飞跃疯人院和闪灵中何其神采飞扬的尼科好象是果 真老了。还有一本是稻草狗,霍夫曼的,那时他只是小霍一个,没看过他最近的片子,不知老成了怎样。

六、

因为贝鲁奇,就看了[不可撤消],除了其中的强暴镜头让人触目惊心之外,别无特别感受,也难怪她有如此惊艳的美貌而始终不太出名的原因。看了几百本片子,好片十之一二而已。关于感伤,其实是人的本性,关键是有没有什么东西来撩拨你,而人的可悲在于明知其然却无力自拔,所以才有所谓的感伤,而这一点小小的情绪往往才最真实的属于自己的 。

七、

黎明的最后一颗清亮晨星 预告骄阳的来临 迷雾的阴影皆不敢损及 那万里无云的苍穹
一阵微风愉悦吹来 轻抚天空下的脸庞 仿佛向心灵深处呢喃 生命甜美

这是[永远的一天]里的一首诗,整个片子就很诗意,讲一个行将就木的诗人在最后一天的追寻与徘徊。希腊导演提奧安哲羅普洛斯 的最好的片子,整个片子很飘忽,在时空轮回中行进,但让人有所触动,生命的意义仿佛只有在最后一天中才能有所领悟,这大概是事实吧。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从 “必死之人”开始的,那是因为人每天浑浑噩噩的活着,永远探测不到存在的 根源,惟有瞥见了自身的必死性,从死亡的深渊探出头来,灵魂才有可能被撼动。所以,加谬就认为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死。

八、

最近对看片热情骤然衰减。很多影片让我觉得是在故弄玄虚,浅显的道理用复杂的结构和情节来包装,而故事又是如此的牵强,电影,包括小说,最终都是在讲故事,导演的能力也在于讲故事的能力,而关于人生与人性的种种感慨无非就是那几句呻吟。我是一个不注重画面和技术的人,所以大卫林奇在蓝丝绒中的所谓电影技术对我就是对牛谈琴,还有马多索的120天巨大的隐喻就象隔靴搔痒,我只看到了恶心,片子改编自萨德侯爵很著名的争议小说,据说表现作 者对人性的极度绝望,也许是,也许不是,不知道。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对这种揭示人性丑陋的东西很感兴趣,但是现在,更愿意看一点单纯的东西,单纯的痛苦或单纯的迷茫,这个世界不需要深刻的揭露,所谓的恶,千古不变,于我这样年纪的人已是心知肚明,所以,是不是,30以后就没有深刻的哲理, 还是30以后就没有了探求深邃哲理的激情和勇气。人心之上,善恶之上,自有上帝,如明镜高悬,生的烦恼,犹如庸人自扰,让内心宁静,体会身边的点滴温暖,是芸芸众生该有人生哲学吧。

九、

看了三本片子,[午夜守门人]、[疾走罗拉]和[在沙尘中舞蹈],[沙]是阿巴斯的片子,没有音乐,也没有台词,但很过瘾。伊朗片总是在这样极度隐忍和极度克制中流露一点点人性的本真,对于饱受声色熏染的我等无异于精神棒呵。漫天沙尘中每棵小草都是天意的馈赠;情感的废墟里,一本破败的古兰经,就是最好的精神慰籍。

影片说的是一个以制瓦为生的14岁小男孩遇见了一位打季工的小女孩里姆阿,在枯燥的生活中,两人渐生情素,雨季到来后,打季工的女孩必须离开了,少年在痛苦中呼喊女孩的名字。很简单的情节,一如大多数的伊朗片,小孩的表演尤其出色,在沙尘中,他蓬乱的头发和忧郁的神情仿佛诗人,呼喊代替了所有的语言,但自有一种感动在弥漫。阿巴斯对情绪的把握和隐忍克制的表达方式,无愧于大师的称谓。

[疾走罗拉]在评论界有很高的口碑,但我不以为然。这种AB剧的方式起源于基斯洛夫斯基,基氏道德焦虑和生命无常的悲观主义情怀最好的表达方式。疾走罗拉有点画虎不成的意思。

十、

[东京物语]: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淡淡的忧伤却是骨子里的悲凉。

[爱情短片]:基斯洛夫斯基我以为是大师中的大师。他的红白兰广被提及,但我还是喜欢爱情短片、杀人短片及早期的机遇之歌等,是率性的本真流露,短小但精致,没有太多的烘托,而将故事凝练的讲述出来,因而更多一份尖锐的力量。爱情短片是这种力量的极致。爱,总是与甜美、忧伤连在一起,但在基氏电影里却表现为残酷,纯真在世故面前败得体无完肤,美好被撕裂。基的冷静在杀人短片中表现的更充分,以至于连他自己也在拍完绞刑镜头后几天不能吃饭。波兰社会的道德法度在基的眼里已经彻底沦丧了,这种极度的冷静包含着多少哀愁。最近看的李扬的[盲井]也有这个意思,看了很是悲哀。

十一、

断断续续看了小津的四本片子,虽然仍是那样舒缓简淡,但终于觉出他的好了。东方文化的意韵只有在他的电影里有如此充分的表现,前天又看了文德斯的[寻找小津],通过一个老外的视角似乎更易理解小津的好,这也印证了那句关于民族和世界的老话。但很不明白日本的电影观众何以会接受小津这样的片子的存在,虽然在生前他也并没有怎么走红,但小津一生能有这么多片子问
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

小津是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甚至是一个东方式的清教徒,除了沉湎于酒,终生不娶,一直与他母亲生活在一起,而他的电影也大多表现老人晚年的落没,清一色的饮食男女,甚至有点絮絮叨叨,但东方传统生活就在这样的平淡生活中轻轻的解体了,而小津对此寄寓了无限的哀伤。文德斯在1983年的寻访,一方面是对小津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是寻找那个逝去的东方世界。这一点在其中的一组镜头中有很充分而惆怅的表达。文在东京的一个公园里看到一群年轻人在跳舞,他把他们形容为一群装扮成美国人的青年。

寻找小津是一本日记体的传记电影,只有两个演员,一个是小津的御用演员笠智众,另一位是跟了小津19年的摄影助理,所谓演员也只是作为文的采访对象出现的,值得一提的是文的叙述极为深沉和忧郁,语言也充满诗意的想象,尤其是笠智众祭拜小津一段,充满了东方式的哀思和忧愁,似乎他真的理解了小津墓碑上那个“无”的意境。

最近,文德斯“地球表面的图画摄影展”将在北京举行,在网上看了他的部分照片,也如他的[德州巴黎]一样充满了失去的蚀骨哀伤。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那一句简单的懂却包含了多少细微的洞察和深的眷恋以及大的胸襟。 50、60年代的日本正处于战后重建和国力日上的时期,生活重新被激情所涤 荡,整个国家均处于现代化的欣欣向荣中,而只有小津这样孤和敏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美好的消逝并以无比缅怀的心情用普通人的情感来解析形而上的意义而且不着痕迹,而哀伤甚至已经凝结成悲凉,所以才有了他墓碑上那个大大的“无”,这是一个极端悲观主义者的内心告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德斯是真正理解了小津。

据说,文德斯将亲临北京参加他的这次摄影展。看到现今的中国,这次他将作何感想,也许北京强势的传统文化将使他象任何一个老外那样在心理上被绝对击倒,但我想身为文德斯,一个如此充满悲悯情怀的大师,一定会在传统的建筑和遗存之外,发现一个已经美国化的中国,并且为东方情怀的无迹可寻而再次哀伤。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