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电影[大城小事]以平淡始,以平淡终,影片被处理得平和,舒缓,少了跌宕的激情,多了细碎的枝节. 是的,细细碎碎的,情人节的情愫. |
|
理论上说,情人节到了,春天差不多也就到了。
根据电影《大城小事》的假设,上海的春天,是这样的:忽然刮起了一阵怪风,刮倒了辛小月寓所的门,正是在生活中,会让一个单身女子不知所措的时刻,分手中的男友周医生,很适时机的出现了。作为刻意包装、赶在情人节档期上映的一部商业片,这时候,王菲在电影里和黎明谈起了爱情。辛小月生气地嗔问她的前男友周医生:你来干什么?感觉回来了吗?想重新开始了吗?可是,然后呢?
有朋友说,王菲只合适出现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仿佛,《重庆森林》里的那个一头短发的女孩,在"加州梦想"的歌声中,和梁朝伟偶然间的几次活脱而有个性的照面,就成为王菲在我们心目中的,永恒的定格。
其实,王菲还是王菲,黎明还是黎明,梁朝伟还是梁朝伟。只是他们都无可避免地,苍老了,无论是谈人生、还是谈爱情。你看王菲的眼角都有轻轻浅浅的纹理了。作为演员、作为歌手、作为偶像,今天,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生命,已经超出于某一部电影、某一首歌曲之外。电影里,王菲还是那么傻里傻气、个性十足的样子,而黎明,还是那么生就一幅木木讷讷、斯斯文文的做派,简直就是一对少不更事的大男孩和大女孩儿,在那儿干巴巴地走秀、摆POSE。可是,对于两个成人的、也许不是偶然的这么一次扮嫩,我仍然统统可以宽容。
王家卫玩深沉。一部《2046》,时隔四年,捂在怀中把玩良久,迟迟不肯推出。去年底的上海,王家卫、杜可风、王菲、梁朝伟、张震、木村拓哉,齐齐出现在记者见面会上,其星光灿烂,几乎使当天同期在嘉兴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黯然失色。我记得那天,王家卫丢给我一个想头:等明年大年初一吧。
可是现在,情人节都过了,春天都到了。
有一段时间,我狂搜王家卫电影的碟片,看到至为精彩处,当属《花样年华》。
对于一部电影的感觉,这时候无关于电影的整体品位,而纯粹属于个人生活经验领域。我想我永远也忘不了,孤独的周慕云,跑到柬埔寨,在暮色下,张口对着石壁上的一个窟窿,吐露心事的那一幕场景。如果,一个人内心情感中不可告人的秘密,说出来,埋藏起来,真的就从此和自己的身体作别,永不成为自我在世的精神负担,那又该有多好!
后来,梁朝伟演戏越演越油。这个"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作为演员的梁朝伟,他的演技的臻于成熟,和他银幕形象的全然定格。如果说,在《无间道1》之中,我仍然可以感觉得到周慕云的影子——那样一个内心敛藏了无比深厚的人生底蕴的男人,那么,到了《无间道3》,陈永仁真的死了,不再有经历过内心挣扎的新鲜的痕迹,只是前两集的陈永仁的一个镜像、一个翻版。而作为由王家卫监制、以贺岁片面目呈现的商业小品《地下铁》,看完之后我只能叹服,香港电影的技术,和它永恒的商业品格。
这个情人节,《2046》仍然迟迟不能出场,虽然我不知道"2046"有没有关乎爱情。2046、2046那一年,我68岁,王菲78岁。反正我们都老了,时间这个无形的东东,它终于让人与人、无可挽回地老去了。2046那一年的春天,王菲,她的生活中还需要爱情了吗? 而我,还会这么日复一日地,去看他们的电影、做他们的影迷了吗?
真正关乎爱情的,我记忆里的香港电影的纯粹的爱情,竟然都和黎明这个不适时机的大男生有关。虽然,起因也许不是因为黎明。而是因为《甜蜜蜜》里的陈可辛和张曼玉,《半生缘》里的许鞍华和吴倩莲、梅艳芳,还有《玻璃之城》里的张婉婷。总之,因为一些优秀的导演功力和女主角杰出的演技,我也开始习惯黎明。
前几天我终于很意外地买到了《玻璃之城》的正版。我奇怪,这样一部剧情架构、演员表现都相当平淡无奇的影片,何以成为我心中的经典?想一想,大概是因为香港。女导演张婉婷的影像里,所再现的这座城市,就像张爱玲在文字里所表现的一样,各种油彩倾泻在夜幕中、水面里,被隐藏,又间或闪烁,构成歪歪斜斜的线条、隐隐约约的光点,反射、折射,光影每时每刻都组合成一种,你永远琢磨不透的幻象。
《玻璃之城》的原声也是极美的。我不喜欢黎明的很多歌,但是我却喜欢他的那一曲《try to remember》。也是因为电影吧。
大概一座城市,一座真正的、富有永恒生命力和人文风情的大城市,都应该拥有和这个城市相匹配的影像和故事吧?香港,或者巴黎,或者东京,或者纽约,这样的城市都不用说了。那么上海呢?
根据电影《大城小事》的假设,上海的春天,是这样的:两个香港人透过摩天大厦高层的悬窗,欣赏东方明珠电视塔、以及浦江两岸的风景,烟花在夜幕中适时地绽放。
情人节当天,携手走进上海每一家电影院观看首映的情侣们,最后终于开心地看到,辛小月和周医生的爱情,重归于好。而王菲和黎明在结局摆了一个状若亲吻的POSE,烟花光影反照在两个人幸福的脸颊上。
你们真的很幸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