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心思细密的年轻女孩,在孤独的假期里,等待一份内在的爱,等待传说中作为幸福化身的绿光的出现。 |
|
一个心思细密的年轻女孩,在孤独的假期里,等待一份内在的爱,等待传说中作为幸福化身的绿光的出现。这就是《绿光》,法国导演艾里克.罗麦尔,1986年的作品,一部倍受欣赏的佳作。 《绿光》的艺术感染魅力,在于对人性的关怀,对感情的品尝,对自我的肯定,对世界的无语,而一切都源自《绿光》的平淡。自然宁静的手法,悠长缓慢的镜头,即兴的对白,现实的心触。它竟然可以揭示着现实中人与人的微妙关系,而不是就所见的爱恋故事,做一些乱七八糟的改编。没有人会不触动于感情的挫折,尤其是只要曾经沧海的人们。幸许是因为这样,《绿光》的艺术感染魅力远大于其它一些言情电影或者是艳俗电影。当爱情要用金钱和复杂的价值观来衡量时,有谁还敢奢望着逢遇似水一样的姻缘呢? 这是一个追寻不到感情的故事,或者在伤痕的背后,是人与人的疏远与冷漠。我丧失过感情?没有!因为我不曾得到过,跟朋友说这是我最大的失败,也以为世间的缘分不会如此的薄命,红尘不会如此的了了,但是不及我启口,一段故事就主动地死亡了。 一次一次看FLASH《小兵的故事》,一次一次陷于难言的深思。我祝福天下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朋友却打击我说,连你都遗忘了自己,这才是最大的悲哀。浮躁呀,现在的世道,绝对是浮躁。告诉自己走过的岁月不少了,未曾有归宿,实在是最严重的创伤。 戴尔芬娜的历程,几段平静而内震的故事。在她一生中比较灰色暗淡的阶段,四处出走,松弛散心,她听到一些老人讲起儒勒.凡尔纳笔下的绿光,说谁见到它,谁就能得到真爱与幸福。透过其中,也许她太在乎感性的东西了,不会像世俗的男女,愚蠢地傻爱,无知地走开。 一个满怀期待与孤独的女孩,读着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一个无法理解的女孩,很多人说。可能这叫消逝的个性,这叫残缺的美丽,一直地,我也在寻找如此有个性的女孩,却总是失败。因为那样的人实在是太少,我不曾见过。我也彷徨于杭州街头,冷漠地面对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却陌生的人们,仿佛也是在等待着什么,却总是没有出现过。 郭小橹评价本片时说:当我走在北京被废气污染的热腾腾的大街上时,当我走在拥挤着黄色面孔却没有一个面孔和你亲近的大街上时,戴尔芬娜,那个在起风的小树林里忽然哭了出来的戴尔芬娜,涌现出来,涌现在潮湿的眼眶中。 深刻滞留于回忆的还有那个脆弱的女孩,那微弱飘渺的绿光,影片拍得这般的真实。用电影理论家巴赞的话就是:电影是生活的渐进线。用我自己的话讲就是:侵入你感情的真空。也许我会变得很迷离,尤其是对爱情。不过《绿光》还是用了美好寓意的结尾。 一个很投缘的一个女孩子,她憎恨着世俗,或者说和现实格格不入。那样的女孩子,她走了。然而,戴尔芬娜,最后依然找到了一个心仪的男孩子,漫步在海滩,奇迹出现了,他们见到了绿光,戴尔芬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不由的,泛起了无限的感伤,呀,谁的绿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