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城隍庙里的戏楼

新密城隍庙大殿
“密县城真可夸,琉璃影壁玉石塔。” 这个新密老城尽人皆知的谚语,说的是新密老城的两个老景--城隍庙的琉璃影壁和法海寺里的玉石塔。假若你来到新密老城,和老城人聊起老城往事,老城人会不自觉地向你讲述老城城隍庙前的琉璃影壁和法海寺里的玉石塔,那神色,绝对是崇敬和陶醉--因为,那曾经是新密的风景。但毫无疑问的是,那崇敬和陶醉的神情里又带着无尽的惋惜--因为,现在这两个被新密人视为镇城之宝的宝贝,早已“香消玉殒”,只是老城人心中的风景。 2009年9月底,我来到新密老城,久久地站在城隍庙和法海寺前,在老城人近乎急切的追忆声里,还原着昔日的宝贝。一如往日地,让老城骄傲的建筑,模糊而清晰地交叠重现在我的眼前--真是邪门了,每次来到新密老城,千算万算,但总是赶上个落雨或飘雪的日子,这或许是老天有意,总是朦胧着老城记忆,借此张扬着神秘的色彩。 这里,我只好借着县志,还原着城隍庙曾经的真实:新密城隍庙位于新密市老县城西大街北侧,东与县衙、西与法海寺节孝祠相邻,坐北朝南,创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时重建,主要建筑由南向北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但春秋更迭,时过境迁,琉璃影壁、铁狮、石坊已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下明清建筑93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戏楼、钟楼、鼓楼三楼合一,戏楼居中,钟楼居左,鼓楼居右,面宽5间,进深2间,3米高的台基内有砖拱形门洞5个(俗名午朝门);大殿面阔3间、进深8米,单檐歇山式,前、后檐下各置斗拱10朵,绿色琉璃瓦覆顶,大门两边有对联“作恶报作恶不报祖宗有德德尽再报,行善昌行善不昌祖宗有殃殃尽再昌”;东西廊房30间,现置明王及十大恶浮雕、地藏王及十大阎君塑像;各类碑刻35通,但多数镶嵌在墙壁上。
过去的日子,每逢阳历4月5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满城官民都要举行隆重仪式,祭祀密县城隍神纪信,以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这样的历史引导下,我走进了城隍庙,试图清晰地触摸它的发展脉络。
新密城隍庙供奉着纪信
说到城隍庙,不能不说它的历史。按最通常的说法,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修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深深的城壕和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代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将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为王爵。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
到了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封京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京都城隍庙由皇帝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以冕旒官服。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他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
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在每一座中国城市中,都至少有一座城隍庙。
一般来说,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是:正殿之中供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则有更多的配神。新密城隍庙,实际上也是明洪武时代的产物,它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
“人们祭神实为尊人。城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地推崇本地英烈或先贤为城隍。新密城隍传说为纪信,因楚汉相争时,项羽、刘邦战于城皋(又名虎牢,今荥阳汜水镇西),刘邦势孤被围于荥阳,将军纪信以刘邦名义著刘邦衣冠,乘刘邦车驾出东门投降,掩护刘邦自西门逃走。项羽发现中计后,恼羞成怒,把纪信活活烧死。后世以纪信忠勇,祀为城隍。”新密的文史专家张怀洲先生说。
一邑有县令掌管,城隍与县令同级,掌管一邑阴司,每年城隍要出城巡视三次,清明出城“收鬼”,缉拿邪恶,为耕播平定一方。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出巡“访鬼”,受理冤鬼冤案,把恶鬼冤鬼都带回庙内审判,惩恶扬善。城隍出巡时,人们抬着城隍高举八面“肃静”、“回避”虎头木牌,仪仗长达数里,旌幡遮云,威风凛凛,声势浩荡,使人受到震动,进而促使人向良善、远邪恶,达到视神、谕鬼与教人的统一。
新密城隍庙有着独到的建筑特色
据新密文史专家魏殿臣老先生介绍,全国各地虽然都有城隍庙,但是只有新密的城隍庙是受过皇封的。由是,新密的城隍庙有不少独到之处。譬如,其他地方的城隍庙大门多为1孔或3孔,而新密城隍庙因受过皇封,所以建成了5孔的午朝门。
另外,城隍庙的西楼建筑是八角楼形状,采用了悬空梁建筑结构,午朝门及西边廊房也多采用悬空梁结构,这在全国的古建筑中也很罕见,体现了其时能工巧匠的建筑智慧。
尤其特别的是,后殿的城隍塑像下面也藏着玄机,当你来到后殿时,城隍神会突然坐起来。原来,塑像下藏的机关与塑像前的一片地砖相连。如果香客进来无意中踩中了与机关相连的地砖,原本躺卧的“城隍”就会突然“坐”起。这样的场景曾经让很多人心惊胆战,而且还吓死过来上香的香客。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地下机关改成了电动式,只有香客来到后殿上香、跪拜磕头时,原来向后仰躺的城隍塑像,才会缓缓坐直身子,礼拜结束站起身来,城隍塑像又恢复原来仰躺的姿势。
如前所说,城隍庙原本还有一处全国罕见的彩色琉璃影壁,上面绘有二龙戏珠彩色图案,这应该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彩色影壁,也是新密人引以为荣的宝贝,只可惜它已被损毁。
在建筑艺术上,城隍庙与古县衙十分接近,全国罕见的建筑艺术,凝结着明清时期建筑工匠的智慧。近年来,专家们不断来此考察,城隍庙及其建筑艺术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家们认为,新密城隍庙规模巨大,布局合理,建造精巧,其中不少古建筑保存完好,对研究我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密城隍庙的现在离不开村民的保护
一如新密县衙如今离不开马根一样,现在的新密城隍庙也离不开一个叫王亚套的人。
新密城隍庙虽然建筑和艺术价值都很高,但一度并不被人们当回事儿。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城隍庙虽仍是庙宇,但北小院却被作为国民党政府的警察局使用,并且单独开了个后门,与县衙大门斜对。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庙产完全归公,当时的密县公安局在其中办公三十多年。公安局搬走后,原司法系统如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的家属都住着庙房,最多时城隍庙内住了48户。
县政府从老城迁往新址后,司法机关也陆续搬迁,城隍庙内所住家属也大部分搬走,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2年,仍有十几户人家住在那里。政府迁出后,城隍庙成了一个大杂院,空地上盖满了房子,随着房子的修建,文物破坏也开始升级,大院东西两侧原有长长的卷棚,西卷棚被拆掉三间,其余27间卷棚被隔成一个个小间,每间都开了一个门,原卷棚装饰精美的窗格大多被破坏。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密县兴起了一阵旅游热,政府希望借旅游热招商引资,搞活经济。此时,老城一些人在空空的大殿上写上“城隍爷”的牌位,开始了宗教崇拜。一些有识之士建议将城隍庙开发成旅游区,将提案递交县委,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由旅游局下文成立了城隍庙旅游区管理办公室。可是旅游开发阻力重重,困难重重。庙产虽然明确了,但是里面的住户迟迟不搬迁,搬走者迟迟不退房。鉴于此,时任县委书记周建秋率相关部门和城关镇领导在城隍庙召开现场会,限半月内空房移交,住户搬迁,对拒不搬迁者采取强制手段。但由于原因复杂,城隍庙戏楼及东卷棚南头共18间房仍为他人非法占用。
城隍庙成立了旅游区办公室以后,即走上了艰难的民间开发之路,香客们的捐资、热心人士的赞助全部投入到开发中。
“看着让人心疼。”老城居民王亚套先生说,“这可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眼看就要被糟蹋完了。”作为新密城隍庙现在的“庙主”,王亚套负责着城隍庙的维修和保护,他说,他是在2001年接手城隍庙管理的,当时由于历史原因,庙里还有不少住户。这些住户有的在庙里养兔子、有的种菜。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人为破坏,后院的古建筑倒塌了很多,东厢房也有一些被损毁。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存,他和其他一些人开始进行努力。他们自发捐资,对破败不堪或者倒塌的古建筑进行重修加固。
因为不忍心看着古建筑在自己眼前毁掉,除了村民的捐款,需要维护时,王亚套就从自己家中拿钱,几年间差不多投进去了20多万元,他说。
由于城隍庙的残破,也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据说,当时有一新密籍台胞有意投资抢救县城文化遗产,但看到实景一片残破,开发前景暗淡,最终打消了投资的念头。
到底是把城隍庙作为宗教道场,还是建成旅游区或溱洧黄帝文化博物馆,抑或办成文化公园,在新密关心城隍庙的人士中间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其时,新密文物保管所原所长魏殿臣先生说,城隍庙要变成老城先进文化的代表,新密先进文化的代表,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吸引海外侨胞、招商引资的突破口,并为古代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为此,魏殿臣先生把自己珍藏的老城历史风貌照片加洗了二十多幅,当地文物爱好者和文物收藏者魏永森、温梦石把自己收藏的古钱币和家藏数百年的古籍、字画都一一贡献了出来,他们还征集了新密当代书画家冯世友、陈启统、李国录、杨克勤、孙松灿的字画几十幅和与新密历史文化、溱洧黄帝文化有关的资料、书籍在城隍庙西卷棚内布展,以突出它的文化特色。但究竟怎样建,当时还没一个统一的说法。
2009年,随着老城开发的进行,城隍庙自然被容纳了进来,在未来的老城开发中,它将和古县衙、法海寺一样,恢复其原有的面貌,成为新密老城古老文化的重要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