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刘铁梁:
现任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出版《中外民俗学词典》、《中国各民族神话》等多部著作。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教育部2001年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北京的传说跟这个城市的历史密切相关,有一类传说特别有代表性,我认为可以称它们为"北京建城的传说"。而且这些故事有个特点,就是它们前后衔接,可以说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长篇叙事或者就可以称之为"北京城市的史诗"。
这一系列的建城传说,在元代就有了雏形。元代有关于一位协助忽必烈建北京城的一个名人--刘秉忠。根据文献,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了所谓"刘秉忠建八臂哪吒城"的这样的传说。但是这样的传说,后来在明代以后,把刘秉忠这个人就换成了刘伯温,就说"刘伯温造八臂哪吒城"。
建北京城的三个著名传说
刘伯温造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沈万三跺脚挖银
"刘伯温造八臂哪吒城"的故事,也就是我们大家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我这里列的这几条:
永乐皇帝朱棣决定建造北京城,他命工部人员来执行。众官员都非常恐慌,不敢领下这个圣旨,说他们不能够降服苦海幽州底下的孽龙,因为这块地方不像一般的地方,是一片苦海幽州,有孽龙作怪。
大军师刘伯温和二军师姚广孝自告奋勇,联手担当起建城之责。这里俩人还有点争风吃醋,最后俩人都领命了。两位军师协议,一个去东边,一个去西边,各想主意。十天以后再背对背绘出建城的图画,这俩人要比一比,看谁的主意先拿出来。
就在两个人在难定主意,不知道怎么设计北京城市之时,他们分别都遇见了一个穿红袄的小孩,而且还听见有人说一句话,其实就是那个小孩说的话"照着我画。"哦,他们知道了,他就是哪吒,决定按他的身形绘出建城的图画。
最后一个情节就是十天以后,这二位军士就背对背地画出了同样的一个图画,都是这八臂哪吒城。
我们只是想说这个故事,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大家看这个图。
曾看过一幅以北京城为背景的八臂哪吒画。所谓哪吒城主要是指咱们这个城门,城门有多少,就是他有多少个臂膀。我觉得这个传说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一种观念,就是我们北京人并不封闭,我们的城市是朝向四面八方。
再有一个,就是说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所谓照着哪吒画出的这个城,就是城墙西北角,城墙西北缺的那一角,大家看西北那方向缺了一角。那个地方就是从积水潭到西直门这块,那么被解释成是哪吒那个披肩,在画哪吒的时候,哪吒那时候正好他肩上的披肩被风吹,吹了一下,所以就缺了一角。
另外就是想象皇城,中间那皇城就是哪吒的内脏,那些大道,还有那些胡同就是大小的肋骨。
在首都机场原来一号楼里边有一个哪吒的壁画,此壁画搁在首都机场里边那特别合适,是藏在北京的大门,咱们是哪吒城。
第二个故事就是高亮赶水。
这个高亮赶水的情节大体是这样的:元朝皇帝住在苦海幽州府,燕王扫北以后,这幽州府没了,就剩下一片苦海了。刘伯温要建北京城,那么就要制服盘踞在这里边的老龙王和老龙母。他们一看朱棣修北京的决心越来越大,刘伯温的主意也越来越坚定,便决定来捣乱,他们化成了一对老夫妇,用两只水篓装起全城的井水,推车带走。
刘伯温就选山东大汉高亮去追水,并告诉他,在捅破水篓后,赶紧往回跑,不可回头。高亮骑了马,出了西直门,追上了龙王、龙母,捅破了一只水篓,高亮就往回跑,可是他没完全记住刘伯温告诉他的话,回头看了一下,结果被浪头卷走。
高亮被水卷走的地方,就是高亮桥。现在按谐音叫"高粱桥"。可惜,他捅破的水篓装的不是那个甜水,是咸水。另一只装甜水的水篓被龙王就带到了玉泉山,所以咱们喝水老爱玉泉山的水。咱们城里边的水井不是甜水井。
这个故事很独特。在全国各地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发现还有赶水的传说。要么是求雨的传说,要么就是排涝的传说。
高亮赶水以后,水是回来了,但是那龙王它还不老实,后来刘伯温就把这个龙王给捉住了,把它放到井里边,把它困起来,免得它再出来作乱。在北新桥十字路口东北角那儿,过去有一个精忠庙,在精忠庙的庙里头有一口井,这口井在岳王的神像的屁股底下坐着。龙王说:"你什么时候让我出来啊?"刘伯温说:"你要出来也行,什么时候北新桥不叫北新桥了,叫北旧桥了,你就可以出来了。"
第三个传说是关于什刹海的传说。是关于财富支持修北京的故事。
眼看北京就要动工了,可是银子还没有凑够。刘伯温听说北京有个活财神名叫沈万三,就命令手下人四处找他。手下人就在鼓楼一带看见一个穷要饭的正跟人抢烧饼,一问正是沈万三。沈万三就受到刘伯温的款待了,可是他不肯承认自己有钱。刘伯温就叫手下人拿板子痛打沈万三,那么沈万三只好带人找银子,边走边挨打,走到后门桥那儿实在受不了啦,忍不住啦,随便就那么一跺脚"就在这儿!"于是就按其所指开始挖地,真挖出了一窖银子。后来又打他,因为一窖银子不够,刘伯温又不断地痛打沈万三,结果他一共跺了十回脚,在这个地方挖了十窖了银子,所以这个地方叫"十窖海",后来念白了,叫"什刹海",其实这都是富贵之水。
沈万三本来在南京那边就有他的传说。沈万三是一个南方的巨富,他怎么会跑到北京来当了一个穷要饭的呢?在修北京城的时候,明王朱棣从南方调来了大批军士,还有一些商人,富户来北京,没有这些人不带着点钱,北京是修不起来的,但是故事宁愿把它想象成是在北京这个地界直接挖出来的银两。
这三个主要的故事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北京建城的传说不只这三个,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第一个是关于建城之前是怎样“卜地”的,就是说要通过一种占卜的方法,来选择北京这个建城的地址。或者是被迫改了地址,也就是说原来那个地址不对,才改成了今天这个北京地址。
关于选址的这个传说里边一个要害,就是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用射箭的方法来选地。这个在咱们河北这一带流传非常普遍。
我在河北很多地方,都听到过“燕王扫北”的时候,选北京城,说那个箭头先落的地方是他们那儿。比方说河北赵县或者安国,都说这个箭先落到他们这儿,后来才上的北京。哪个说法对啊?不能说谁对谁错。这些民间传说都有流传的理由。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支撑我们的一些精神或者说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很多传说,它不要求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但是它可以充填我们的历史情怀。
其实,蒙古人早就用射箭来选草场,就是占草场的一个风俗。我们就会把蒙古人这样的一个习俗,用在我们汉民族建北京城这样的一个传说上来,这里表现了一个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现象。
再有一个传说,就是赶石的传说。建北京得有材料,特别用石材。北京房山区有一个大石窝,石窝村。那个大石窝,就是所谓的汉白玉。这些石头怎么运过来的,这也有传说。说像赶牲口一样,可以把这石料赶到北京来,也就是说这石料都是有灵性的。
比方有一个传说,叫“三青落在卢沟桥”,出自一句口头禅叫"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落在卢沟桥。"什么意思呢?就是从那大石窝赶这三块大青石,要修北京城。有的说是修西便门的,有的说是修其它地方的。但是这个大青、二青和三青都商量好了,说刘伯温要赶咱们上北京,咱们就坚决不动,装傻,装不知道。刘伯温拿鞭子就抽这三块大石头,最大的那块大青石它不动,它忍着疼;这二青呢?稍微动弹了一下,所以这二青就离开了石窝村了;这三青实在受不了,就被赶走了。可是赶着、赶着,到了卢沟桥那儿的时候,那不有一个宛平城嘛。我们的传说的讲述者,就想象宛平城那地方有一个可以绊脚的地方,就把三青给绊住了,三青一下趁势也就不往前走了。所以说叫"大青不动,二青摇(摇动了),三青落(北京话)在卢沟桥。"
还有就是有“西便群羊”的传说。西便门外有一批石头,当然现在西便门外都是建筑,我们看不见了。这些石头其实是什么呢?就是石景山那边的那些山脉到了最边缘处落下的几块石头。这几块石头也被附会成是赶石头赶过来的,最后没能进得了城。另一说法是这些石头应该在鸡叫之前进城,结果它们磨磨蹭蹭,或者是赶石头的人疏忽大意慢了半拍,不小心鸡叫了,这石头赶不动了。
第三个是鲁班指点的传说,鲁班在建北京的传说里面是个重要人物,有"锔大家伙",修白塔的传说。什么叫"锔大家伙",就是白塔裂了,石匠们不知道怎么办来修这缮,每天都愁得要死。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老人,他是锔锅锔碗的。这位老手艺人故意地在这边喊"锔大家伙喽,锔大家伙喽。"哦!这些木匠听明白了,咱们得把这白塔裂的这缝给它锔起来,所以后来这白塔就按他的指点给修好了。后来想想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鲁班。
此外还有刘伯温的其它事迹的传说。刘伯温,他在北京到处都走,在延庆就流传着有刘伯温私访圣人府的故事,说他到了延庆一个不怎么样的一个庙里边,这个庙供奉着孔夫子,他对孔夫子有点不恭敬。后来他在桌子上就看见了一个字条,字条上有孔夫子留下的提警他的字。其实是孔圣人早就知道他要来,已经给了他一些警告,所以刘伯温以后就不敢居功自傲。
建城传说与北京人的精神生活史的关系如何?
这些传说,可不是一般的,只为了只为了说着好听,只为了娱乐。如果仅仅为了娱乐,我们娱乐的手段或者是我们能够欣赏的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多得很,可是我们为什么几百年来,始终围绕着这些基本的故事情节不断地在讲述,不断地在互相地交流。我认为它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说跟这个故事作品本身的,特有的一个文化性质有关系。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口头文学,就是现实和想象相结合。不拘泥于是不是历史事实,关键是它符合我们的一种心理,符合我们城市人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焦虑的一种心理活动。
第二点,我认为这个传说,它当然不是信史,但是我给起了个词叫"心史",心态史。历史学家,我们的前辈有个叫顾颉刚的,在"五四"时期,他率先地就研究孟姜女的故事,而且他认为我们很多民间的传说,本身就具有史料的价值,这是一般的历史学家没认识到的。一般的历史学家只注意考证帝王将相的政治的历史,考证那些正史里边所记载的历史,或者是依托地下考古文物的证明来证明改朝换代的历史,根本不重视老百姓在历史上有怎样的思想、情感,所以从来不认为传说是史料。顾先生是带头,第一个把传说当成史料对待的人。
第三,我想说,我们这个传说,它确实能够跟今天人的感受紧密相连,跟北京人现在的生活感受紧密相连。可能我这几句话就多了一点理性,前边都是讲故事。
祖祖辈辈在北京的,最多的就是旗人,就是满族人,以后绝大部分人都是流动性的。但是既然在北京扎根了,我们就对这个城市的精神应该有一种特有的关切。所以说我们关切北京的传说,是跟我们今天北京人的一个文化认同有关系。另外我们这个传说里边的很多忧患意识,跟我们在北京生活是有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下边再讲。
我们讲北京的传说也和其它地方的传说都是一样的,它都是有一定的流传范围的。你比如说你要是到天津,可能有人也知道点儿北京的刘伯温造哪吒城的故事。但是你要再远一点,恐怕人家都不知道了,这是正常现象,很多传说都是有范围,那么有一类传说是范围比较大的,我们称之为"民族传说"。
比方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梁山伯祝英台传说、白蛇传传说,包括刚才我们提到鲁班传说等等,还有什么王昭君的传说等等,那都是全民族的。所以,一个民族它有共同的传说,是这个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的精神武库。
那么我们北京人认同我们北京,就靠我们北京地方这个范围流传的传说。一个村子也有自己的传说,它不一定非得让外村人知道,但是你外村人进来以后或者说你外地客人来了,他会给你讲。而且正是因为有这样人员的互相的往来,地方传说才越发有它的魅力。
一定意义上说,虽然传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流行,可是它恰好是一个地方和其它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人员交往的一个结果,它才会有这样的传说。这是关于传说,它的认同的一个基本道理。
传说中有很多比较怪的问题,一个就是为什么要有"苦海幽州"这个说法?刘伯温跟姚广孝敢于到苦海幽州来,别的人不敢来。说明这地方不是那么容易治理的,何况还要建一个北京城。
有传说,说这个苦海幽州啊,为什么叫苦海幽州?说这里是泥锅做饭、斗量薪柴、人吃血米的地方。
什么叫泥锅做饭?就是砂锅做饭,南方人不用砂锅做饭。什么叫斗量薪柴?指用筐来盛煤。南方人不理解,他们习惯用柴禾当然料,一捆一捆的。
另外,南方人说咱们人吃血米。"哎哟!他们这米不是白色的,红色的。"那当然是红色的,高粱米。
这个情节,多少地凸显了苦海幽州这个符号的一个含义,就是说建城事业是在一块艰难的土地上完成的。
许多传说还说明了北京的历史,它是多种文化交流的、碰撞的历史,也是南方人、北方人,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
北京的建城历史为什么不从元大都说,而要从明代说?我认为有这三个原因:
第一,就是永乐迁都,原先是臣子戍边,现在改为天子戍边。皇帝离前线很近,这样就再次稳定了农耕文明的疆域,同时也大大地激扬了中原和南方文化的底气。
大家知道在元代的时候,南方人是第四等人,文化底气不足。现在沈万三这南方的巨富都跑到北京来了,在传说里边,给人感觉又再一次有了一种南方人的话语权。
第二,元朝初年,刘秉忠协助忽必烈建大都,最后他终于都被移用到刘伯温身上。这种移植可能出于一种观点,就是只有中原人或者说原来的非蒙古人那样的农耕民族,才是主体民族。
第三点,我觉得这个传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的确跟当时的革命形势有很大的关系。"辛亥革命"是跟"戊戌维新"的思想在激烈地争论中来鼓动起革命风潮的,其中革命党人也不乏要利用一下这个古老传说的某种宣传作用。
我很关心这些传说中“高亮赶水”。高亮赶水,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情节。我觉得这个寓意有特别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建城的时候,最要害的问题不是别的问题,是水的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在元大都的时候,城市人口多达九十三万两千人,就是元大都里边。你要想想,这里边有很多所谓仓库什么的等等,仓库里边还不能住人。像现在什么西什库,现在都成了居民区了,过去都不是能住人的地方。你就想想它的人口密度还是相当大的。到了明代已经达到了九十六万人。那显然用水量是极大的,所以对水的需求是我们市民普遍的一个焦虑、关切的问题。
当然民国,北京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一万三千人,这些人口所需要的粮食、货物都得从外地运来。所谓"市肆贸迁皆四方之货,奔走涉利皆五方之人。"所以将建城英雄与赶水英雄的想象结合起来,认为是同样重要的,我觉得这是北京人切身的感受,今天仍然是我们的一个切身感受。
最后我就简单地说一点北京建城传说的当代文化价值。
北京建城传说虽然是我们在学术上的一个命名,老百姓也不这样称呼,但是我说起这些故事的时候,老百姓,特别是北京的老北京人都知道。我们为什么还要把这些东西也当成一种文化来去加以研究和讨论呢?因为它具有当代的文化价值。
第一,我觉得我们这种传说要和我们今天的北京的整体城市人的荣耀感、文化认同感和社会亲和感,我们感觉是有紧密地联系。我们"人文北京",我们的"绿色北京",我们的"科技北京",归根结底要靠我们在人文上要有一个团结的、和谐的一个社会的凝聚力,才能建好我们未来的北京。如果只注意我们在经济上的一种实力或者说我们科技上的一种实力,我们忘记了北京人特有的一种历史荣耀感和文化认同感,还有社会亲和感,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动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认为我们重视这类大家人口皆碑的这些个地方性的北京建城传说,是因为它里边包含着北京人关于水环境的意识。重视水环境,重视人与环境的谐和,这样的观念,应该是被我们常讲常新的。
第三点,我们觉得北京人有一种文化开放的心态,还有我们北京人的一种责任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全国的首都的一个市民,我们有责任要担起全国的文化的提高或者说文明建设的一个先锋队的作用。那么现在是我们有时候北京人习惯了,觉得自己在这里生活比较优越,我们不要忘记北京是全国人民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北京。
传说里边体现出的沈万三的那个传说,其实就吐露出是由各地的一些支援才使你北京建立起来的。我还记得我们在困难时期,我说各位年龄有比我长的,有一些应该是我的长辈了,大家还都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在困难时期,我们在朝阳门菜市场排队买年货,买鱼、买鸡,那都是全国各地运来的。当然了我们有时候也看到全国各地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家人在外地工作的,我们也会买一些北京能买到的,我们让他们再坐火车带回去。如果北京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说我们永远要知道这样一个辉煌的北京,它不光是北京人建设起来的,它是举国家之力,举全国之力建设起来的。因为朱棣这个人物,他的符号是一个古代国家的象征,而建设起来的又是国家的一个京城。
因此我们有责任建设好北京,同时有责任让北京为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第三点,我们要有文化开放的心态。所以如果经常想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会把自己的举止文明,对自己的举止文明的要求就会更高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