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方街的构造,潺潺流动的泉水穿绕在城中,三坊一照壁”式民宅,丽江的建筑设计和谐而错落有致。 |
|
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畔,面积约14平方公里,海拔2410米,居住着4200余户人家。古城以其建筑布局科学著称于世,瓦屋鳞次栉比,气派壮观,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之瑰宝。
1997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古城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怡然清新的水系、优美的环境以及别具风情的民俗民风,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每个进云南丽江古城的到访者都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致所震撼! 丽江古城的建设和住宅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今天我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住宅设计仍然具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心,它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这三座山犹如三道天然屏障,挡住了来自西北的雪山寒风,从而“护得古城四季温”,为古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城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主街和两条侧街均从四方街的四角和腰部辐射开,每条主街又分支出诸多小街小巷,形成逐层外扩的格局;同时街巷与古城的水系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了古城路网与水系相依相傍、水乳交融的城市特色,构成了古城完美的城市布局。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动的泉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貌,使人倏然间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洗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由此可见,古城从选址到布局建设都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每一处都是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丽江古城水系所体现出的科学性,对今天的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仍然具有诸多的启迪。丽江古城水系:水从黑龙潭源出,至玉龙桥一分三岔:分为中河、西河、东河三股水系入城,形成帚状水网。其中中河属古老的自然水系,西河是元朝至元年间兴修的人工河,东河是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后兴修的人工河,至此整个水系建设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形成了丽江古城完善的城市供、排水系统(用今人的眼光看,它还是一个景观工程),延用至今已历时280年。在280年后的今天,无论连续下多少天的雨,古城的道路都不积水,足见其科学性。而今天的城市地下管网状况显得相当滞后,城市“道路拉链”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丽江古城的经验,即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应放到城市总体规划的大框架下去进行总体考虑。今天的新区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建设中的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应该达到二十年后的城市形态和规模对地下管网的空间容量要求,对其它城区的地下管网的改造也要按这一标准逐步实施。这样,二十年后将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可运行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无需做大的变动,从而消除城市“道路拉链”的现象。 今天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对现代城市发展中如何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样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一座城市如果缺乏历史的纵深感与层次感,这座城市将缺乏生机与活力。城市中的古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就是对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保护。同时,在实施旧城改造时,应体现两个成片改造建设的原则,即成片拆迁改造与成片保护性改造。只有成片拆迁改造,才能更好地展示城市现代都市的气息;也只有成片保护性改造,才能保留城市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使得城市更显其丰富多彩性,而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就自然地蕴含于其中。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日益增强,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原有旧城的拆迁,新建住宅小区的景观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推平自然之山造人工假山,填掉自然之湖(河)造人工湖(河),刻意于人造景观的建设而缺乏对城市自然资源(景观)的加工提炼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从而使城市缺乏个性,住宅小区缺少人文关怀。由此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住宅小区规划雷同的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前城市规划与住区规划建设者迫切需要加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将是城市自身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