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编看到这篇文章时已经离它的发表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对越剧的欣赏。 |
|
一百年前的3月27日,农历三月初三,浙江嵊州甘霖乡东王村的农民用门板铺在稻桶上,搭成一个简易戏台,嵊州的说唱艺人就在这个台子上开始为村民们演戏。这一次的粉墨登场,标志着一个新剧种——中国越剧的诞生。
今年3月,围绕越剧百年诞辰,一系列纪念展演等文化活动也陆续开始。越剧这一迈过百岁门槛的传统剧种,如何在传承的同时创新突破,如何吸引和聚集更多懂得欣赏越剧、热爱越剧的观众,如何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和文化产业发展加速的时代焕发生命力与魅力,这些都是百年庆典之际少不了的话题。
创新出彩,生命力旺盛 3月22日晚,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最新作品《春琴传》在杭州大剧院首次和观众见面,这是庆祝越剧百年诞辰的演出之一。这部越剧新作根据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小说《春琴抄》改编而来,舞台上没有传统越剧中常见的水袖舞动,身着和服木屐的演员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剧体验。
当然,越剧《春琴传》的创新尝试不仅于此,日本音乐风格元素与传统越剧曲调相结合的唱腔、精美绝伦的舞台舞美设计,都让人看到“小百花”的艺术探索。首演之后主创人员与戏迷、专家见面,虽然观众们提出了一些细部处理上的美中不足之处,但这部为越剧新生代演员度身定制的创新力作,还是赢得众多好评。
创建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戏剧创新的脚步。从充盈着诗情画意的《陆游与唐琬》,到取材于荆轲刺秦历史传说、采用现代叙事结构的《寒情》,还有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光彩照人的《藏书之家》,以我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为背景,完全跳出以往越剧“才子佳人”的格局模式,赋予越剧更厚实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深度,尤其受到青年观众、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喜爱。
“越剧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不止一位越剧艺术家这样感叹,越剧之花要长开不败,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
越剧诞生之初,就和艺术创新紧密相连。它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等戏曲乃至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成就了独特艺术风格。“中国越剧百年的历程,始终贯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说,无论是早期小歌班男班艺人闯荡上海,还是越剧女子科班争奇斗艳,无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越剧的流派纷呈,无论是近年越剧“小百花”的姹紫嫣红,还是中国越剧事业的扬鞭奋进,越剧艺术的发展始终循着时代发展的脉络,趋新求变,锐意创新。
贴近群众,雅韵有知音 3月的一天,一辆“越剧大篷车”首次开进杭州三塘、艮山门温馨家园社区,越剧名角、青年演员们乘着大篷车而来,为社区的越剧迷们送上经典的越剧唱段,给越剧迷们带来不小惊喜。杭州的各大社区还将摆开“戏迷擂台”,举行四场越剧戏迷擂台赛,给普通的越剧爱好者一个展现舞台。越剧百年诞辰之际,浙江卫视举办了一系列“亲民”主题的越剧文化活动,与广大戏迷共庆越剧百年华诞。
此次纪念越剧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重头戏”之一,像“我与越剧”征文,汇聚了海内外越剧迷的动人故事,此外众多越剧剧目展演,也是为了组织优秀作品进剧场、去广场、下基层,培养越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
雅韵还须有知音。无数的越剧爱好者,正是越剧艺术今后取得更大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不少越剧团体、文艺工作者都在有意识地培育越剧观众群体、引导欣赏品鉴越剧艺术。浙江小百花的越剧《藏书之家》和上海越剧院的越剧《家》在亮相第七届中国艺节之前,已在浙江和上海的大学校园进行巡演,并根据青年观众的反应,修改完善演出细节。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排演《阿育王》等新剧目,走进大专院校,令大批年轻人成为越剧拥趸。
源始于民间、雅俗共赏的越剧在江浙等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爱越迷”,尤其是青年爱越人的群体正在壮大。杭州西子湖畔、绍兴府山之麓,经常可见可闻越剧票友的唱腔婉转、身段到位,全情投入,怡然陶醉。最近举办的江浙沪经典越剧展演,在绍兴演出25天,上演30台经典大戏,场场曝满,而且八成以上是市场购票。从今年1月开始,杭州红星剧院每周末至少上演一场名角担纲的经典越剧,全年要演63场,票房反应很不错,购票观众中除了中老年“铁杆”越剧迷,还有许多年轻面孔。在浙江许多大专院校,先后成立了越剧社团、大学生“越剧戏迷会”,经常性地组织与越剧名家的见面会、大学生越剧交流会等,为大学生提供越剧唱腔培训、越剧艺术鉴赏的机会,还举办了高校越剧专场晚会等演出。
将戏迷群体的培育,作为繁荣越剧艺术重要一环,已成为一种共识。
越剧唱出市场新天地 石国荣是浙江绍兴嵊州民间剧团“群艺越剧团”的团长,他们的剧团常年有10个月都在外演戏,农村、山区、海岛都去,广场、村庄、渔船上都能演。2004年“群艺越剧团”演出了600余场,一般专业剧团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数量。
在越剧发源地嵊州,像“群艺”这样的民营剧团共有l12个,全年演出3.5万场左右,演出收入5100多万元,而且拉动当地道具服装、演出培训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总收入达8000多万元。像有700多人口的崇仁镇石门村,有近200人靠越剧演出为生,全村最多可组成7个民营剧团,每年演出收入在50万元以上;男子越剧的发源地富润镇下安田村,全村收入呈“三足鼎立”:越剧演出收入100万元,农业收入100万元,其它副业收入100万元。难怪有人评价说,是越剧“唱”富了一方百姓,让人领略到越剧艺术在文化市场的魅力。
不独嵊州,浙江绍兴、台州一带的乡镇农村,数百个民间职业越剧团生气盎然、活跃红火。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繁荣于民间的越剧,“唱”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一片新天地。
民间职业越剧团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清晰,深谙“演出才能出效益”的道理。他们上演的剧目是群众点的,演出的价格是老百姓能承受的,哪里需要看戏就演到哪里;还能根据观众需求,“一个故事一出戏”编演上百出新戏,“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应变能力很强。在不断演出中,许多民营越剧团培养出自己的“名角”,实力逐步增强,也有能力请来知名剧作家、导演参加剧目编排,不断提升艺术水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当地文化部门也扶持、引导民营剧团的发展,对民营剧团演出收入免缴税收,并率先为民营剧团演员评定职称。
此外,越剧演出与文化旅游“结缘”,形成了文化休闲特色旅游的新亮点。像原先难聚人气的杭州黄龙洞景区,自从与民营剧团黄龙越剧团合作后,一下子“活”了起来,剧团推出挂名挂牌制、观众点唱制等多种演出形式,在这里找到了中外游客、戏曲爱好者的巨大观众群体。“听戏黄龙洞”,一年365天都有好戏,幽幽丝竹、清雅越剧,叫人乐而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