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收藏历史遗存物品,起源甚早。最早的收藏仅仅为了保存历史档案,一九三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万七千多块甲骨片,记录了商汤王室的历史档案,这就是最早的公藏物证。随着历史的发展,收藏古物艺术品也从宫廷至王宫大臣,而后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汉唐以后,公私收藏不断发展,到清乾隆时期,已经把历朝历代的大部份收藏品纳入了内府保存了。只可惜1840年以后八国联军一把大火使圆明园及无法记数的中国文物流散了,历史也同时将八国强盗钉在耻辱柱上。到清朝末年,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收藏家,他们出于爱国热忱,不惜举债卖房产,把许多流散民间的珍贵文物购买下来,保护了祖国的文化遗产,到时局平静后,无偿献给国家,其中著名的有:张伯驹先生捐献的晋唐人手迹;米家晋先生兄弟四人捐献的书画碑帖;潘达于先生捐献的西周大孟鼎;刘肃曾先生捐献的西周虢季子白盘。这些文物都属价值连城的精品。他们无疑是一批私藏为公的收藏家。从收藏的经济目的来看,他们已经达到了收藏的最高境界。怀着最高善的藏德,是收藏界的精英,民族的巨人,是我辈收藏者学习的榜样。
然而,任何时代任何个人的收藏,都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而独立存在,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民间收藏受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而陷入低潮,特别是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十年浩劫中,收藏被列入“四旧”,书法字画被视为“玩物丧志”。流散于民间千家万户的传世藏品难以幸免地在文革的烈焰中灰飞烟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在文革中受到无法估计的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活动得以复生,并以勃勃的生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风貌。受这种大气候的影响,社会各色人等都涌向收藏队伍,拍卖行,经纪人如雨后春笋遍布大中城市,朵云轩,佳士德拍卖锤声响彻大江南北,当代书画家,古代书画家争相辉映,一时民间鱼龙混杂,真赝莫辩,卖的和买的各怀心态不足为奇。宋朝有个大书法家叫米芾,他把收藏者分为两种:一种叫鉴赏家,另一种叫好事者。鉴赏家笃好收藏,有丰富的收藏学识和艺术修养,所收都为精品,为收藏者中的佼佼者;好事者对收藏无甚研究,仅凭财力收购藏品以炫耀。社会发展到今天搞收藏的已不仅仅是两种了,更有如今加入的投资赚钱的人,我认为不论是为欣赏研究藏品的也好,藏奇显富炫耀也好,为投资赚钱也罢!都无可厚非,只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行。这个道就是藏德,就是真善美,就是做事公平。
收藏是一个极宽阔的概念,要多读书,勤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在收藏品市场中,要有学识有胆气,有财力,缺一不行,有知识才能体会到收藏的价值与意义。
有的人刚刚入门,求画心切,又玩空手道,自以为空手套白狼占了便宜,到头来反而失去了得到精品的机缘。在收藏这道门里一定要多学知识,有了深厚的功底才能识别真假,假文物是没有研究价值的,有了真品要提倡共享。有两个途径比较容易做到:第一可以展览,可以使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研究。第二可以出书或发表文章做介绍,总之公开以后更充分地发挥了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这就是我认为收藏者应该达到的道德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