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海拾贝 > 戏曲 > 正文

相声创新

2007-05-11 11:44:26    张蕴和曲艺网

编者按:一个文化碰撞和发展的时代,传统与现代该如何交融,在创新之路上我们应该选择前进的道路?

谁也不否认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曲艺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曲艺今后的出路在哪里,曲艺能否赢得大众更普遍的认可和喜爱,曲艺界内外无不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创新上,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曲艺之所以能历经两千年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代曲艺家的与时俱进,不懈创新。因此像任何领域一样,创新是曲艺不断发展的动力和灵魂。相声作为曲艺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其历史发展轨迹与未来的发展前景亦是如此。

但是有两种现象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至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创新型的相声数量可能要以万计,但能保留至今仍被观众喜爱的可能只能以数十计;第二,在目前相声表演中,绝大多数观众对传统相声的喜爱程度远超过对创新型相声的喜爱程度,这种情形至少在天津是如此。这不得不引起我对相声创新的反思。我的反思不是在相声要不要创新上,而是该如何正确地理解相声的创新以及怎样创新的问题上。

一、创新不是目的

无论相声演员还是理论家都一致坚定地认为,相声要想在当今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一席,相声要想有辉煌的未来,无不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这一共识原本正确,但是它在实践上的演化则是把创新当作了目的。其表现就是虽承认传统相声的价值和水准,但在面对今日观众时传统相声已经失去了当代意义。要想获得今日观众对相声的正面评价和真心喜爱,必须由新相声担当主力。因此,在一些相声界人士中把“创新才有出路”逐渐演化为“创新才是好的”这样一条定律。于是我们往往能看到在评价一个新段子或一场新相声演出时,一些人更多的不是从这些新相声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否提高的角度评价它们(当然还应该从观众是否喜爱的角度评价,这点后面再谈),而是从新不新的角度进行评价。只要出新就比不出新好,只要出新就好。这就是典型的创新目的论者。

我们之所以强调创新的无比重要,是因为创新是任何事业(包括艺术,包括相声)要想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巨大动力,因为有了这一动力的推动,人们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发展。因此创新无论有多重要,它都是发展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发展的目的。或者说只有当创新合目的性时,它才是无比重要的,否则创新就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不合目的性的创新徒费精力和财力。这一观点已经在物质生产领域完全得到了证实,它也应该在精神生产领域被证实。按照这一逻辑,我们当然大力倡导和鼓励相声创作的各种创新(目前的现实是这种创新意愿和能力均不充足和持续),但是只有当这些创新能创造出更多为人民大众喜爱,并使相声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价值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创新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如果背离这一目的,创新不但毫无价值,它还可能是诱人误入歧途的“银样蜡枪头”。

二、创新不是另搞一套

谁都知道,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任何创新都来自对传统的全面占有、梳理、扬弃,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一点在老一辈相声演员身上表现得比较理智,他们一般决不轻言创新。只是当他们面临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观众时,他们一般才会积极地寻求创新之路。由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掌握得非常扎实,他们知道哪些东西能改,哪些东西动不得。他们更知道有些传统之所以能创新,是因为这些传统本身存在着缺陷和局限。对之加以改造和创新只能丰富和发展传统,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不是用创新的东西替代或消除传统。所以出自老一辈相声演员之手的创新型相声作品的数量在新相声总量中的比例虽然很低,但艺术质量和长期受观众喜爱的程度却非常高。这一点在一些青年相声演员身上就大不一样了。这些青年相声演员创新的积极性远高于老一辈相声演员,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创新积极性呢?一是他们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的掌握上其全面性和深入性严重不足,对传统陌生化;二是他们认为传统相声在当代社会的审美价值和功能已大大降低;三是他们想创造出有别于甚至高出于老一辈相声演员的成绩。因此他们坚定地认为只有创新才是他们的惟一出路,只有创新型相声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可以看出,这些青年相声演员之所以热心于相声创新的理由不是毫无道理的,甚至是非常有道理的,问题就出在他们凭借什么创新。我敢肯定绝大多数青年相声演员在道理上也认可任何创新都必须来自对传统的继承这一观点,但是由于他们对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的陌生,更由于他们想急于创造出有别于甚至高出于老一辈相声演员的作品。导致他们在创作实践上走上了一条抛开或基本抛开传统另搞一套的创新之路,以这种思路搞创新,其结果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可能相声的题材更新鲜了,相声的主题更鲜明了,相声的语言更时尚了。但相声的韵味淡了,相声的民族民间喜剧性艺术所特有的集笑料、民俗、民风、民情于一体的内容和语言与结构、说学逗唱的表演形式的特色模糊了。这样的相声虽然数量很多,但大多只能昙花一现,很快就被观众忘得一干二净;二是可能相声的内容和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但却不是或基本不是相声了。令我们欣慰的是,如今也出现了几位非常受大众喜爱的青年相声演员。人们之所以喜爱他们,主要是看重他们的相声既有深厚宽广的传统功底,又有鲜明突出的时尚气息。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创新是从深厚的传统土壤中生长开放的花朵。脱离传统,另搞一套,创新之花就无法绽放。即使能绽放一时,也很快会枯萎。

三、创新不能脱离市场需求

如前所述,相声的创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当创新促进了相声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价值到艺术价值的提高,即促进了相声的发展,并且这种促进和提高真正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以及较长时间的检验,这种创新才是有价值的。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相声的创新非常重要,因为曲艺从正式形成那天起,就像有专家指出的它是一种“专业艺人表演的说唱艺术”(见姜昆、倪钅重之主编的《中国曲艺通史》第12页)。而且这种由专业艺人表演的艺术从历史上就不仅仅关注思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关注商业价值。艺人们往往通过对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提高来提升其表演的商业价值,又通过商业价值的提高来检验评判其表演的思想艺术价值的提升。这表明,曲艺或相声的任何创新是否有价值和成功,都不能孤立地从是否促进曲艺或相声自身的发展来判断,还必须要看由这种创新带来的发展是否为更多的观众喜爱,并因此而付费进行观赏。

事实上就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种创新确实提升了某一曲种如相声的思想艺术价值,并促进了这一曲种的发展。但是这种创新和发展只得到了少数人的首肯,却不能容于大多数人群。假如这种现象出现在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身上,这种创新和发展就是有价值的。但是出现在曲艺这种一开始就商业性极强的艺术身上,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或者说它只有潜在价值或探索价值,其现实价值却很低,或干脆说就无价值。因此对曲艺或相声来说,其创新决不能脱离市场的需求。比如一些相声表演,为了增加表演气氛,把一些道具或乐器搬上舞台。还有一些鼓曲,对其传统唱腔、伴奏配器、表演方式都做了较大的改变。这些到底是不是创新,这种创新到底有没有价值,曲艺界内外莫衷一是,各执一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纷乱噪杂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家仅仅是孤立地从艺术品供给一方来评判这种创新及其价值,而没有结合艺术需求的一方来加以评判,其结果必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就能判断出这些改变到底是不是创新以及它们到底有没有价值,那就是做一个有效调查,看一下到底有多少人,什么人喜爱或非常喜爱这种变化?他们愿意为这种喜爱支出多少费用?他们能连续多长时间保持这种喜爱等等。当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份数据,并且在若干年里连续积累这些数据的话,我们就能从这些数据及其变化中找到一把衡量一种创新是否有价值的尺子,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就很少会出现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总是脱离市场需求谈创新呢?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包括曲艺、相声等,根本就不是产品,只是赠品;根本就不是产业,只是事业。因此观众也只是需求方,而没有需求市场。因此整个曲艺界的供求关系中,长期以来一直是艺术主导和供给主导。但是在我国已经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这一局面必将会向市场主导、需求主导方向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任何脱离市场,脱离具体需求的创新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四、应遵循什么原则创新

相声的创新是一种充满变数、充满艰辛、充满智慧和乐趣的工作,相声的创新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工作。在相声演员和相声作家努力进行相声的创新与探索实践时,以下原则有必要加以参考。

1.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相声精髓的基础上搞创新。任何对相声的创新,无论大小,无论多少,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必须首先要全面深入地熟悉、掌握、精研传统相声,尤其是传统相声的精髓之处。在我看来,这些精髓主要表现为:其一,传统相声始终以平民视角观照生活,以平民普遍认同的生活准则、道德标准、审美趣味等为基点,以违反这些基点的各种生活现象及观念为另一方,双方构成喜剧性矛盾或场景。传统相声正是通过对这类矛盾的反映,来表达老百姓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其二,传统相声始终以平民世俗琐碎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所谓世俗琐碎的生活即指老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家长里短等等。这种生活老百姓最熟悉,最贴近,最好懂;这种生活中往往积淀了大量的老百姓的知识经验、规律准则、审美偏好等观念性的东西;这种生活虽然世俗琐碎,但修行其中,深谙其妙,又会与人类社会最深奥的真理或哲理相通。其三,传统相声钟爱火爆热闹的表演方式,偏爱民间语言。传统相声之中不乏幽默精品、讽刺极品,甚至荒诞之作。但是这些作品无论怎样显示出其幽默、讽刺、荒诞之相,都无不披上滑稽、闹剧的外衣。如果不能对传统相声的如此精髓有很深的修养和体悟,创新就是无稽之谈。

2.必须在深刻洞悉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前提下搞创新。有了传统做基础,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当代不同观众群体对相声的审美偏好和审美需求。然后在主题类型、题材领域、喜剧形态、语言风格、表演方式等诸方面,寻找出目前的相声与各观众群体审美需求之间的差距和不足,创新就从满足这些差距和不足开始。只有当我们提供了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能满足这种差距和不足的作品,创新才能向更高阶段飞跃,才能创造出能引导并诱发观众产生新的审美需求的相声作品。如果从一开始就漠视甚至无视当代各观众群体的现实审美需求,一味地从相声自身上搞创新,求发展,这种创新不但难于真正推动相声的进步与发展,可能还与发展背道而驰。

3.必须在把握当代表演艺术发展趋势的背景里搞创新。相声虽然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民间喜剧艺术,但她也是我国当代表演艺术中的一员,因此她不可能不受到整个表演艺术发展潮流和趋势的影响和左右。特别是广大观众也是在观赏各种表演艺术的同时来欣赏相声,因此相声受当代表演艺术发展趋势影响就是必然的结果。有哪些当代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呢?在内容上,平民化的、生存境遇的、情感冲突的、社会公正的、哲理化的、多元化和谐共处的等等叙事与抒情内容;在形式上,简洁流畅的结构,明快幽默的语言,快速多变的节奏;在表演上,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高技术工具和手段的支持,综合性高难度的表演技巧。相声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里与其他表演艺术一起既竞争又合作地生存发展着。如何顺应当代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又能与其他表演艺术保持鲜明突出的特色,是相声创新的根本取向。

4.必须在大量掌握丰富的表演元素的条件下搞创新。相声的四门看家本领说、学、逗、唱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表演元素,真能把这四门功课学扎实,学深入,就已属难能可贵了。但是当我们面对未来,面对更多样化的、更新型的观众群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向其他表演艺术学习、引进更多的表演元素,给相声的表演再增加一门或几门功课。这并不是说表演元素越多越好,而是因为当代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果不增加更多的表演元素,便不能充分反映出这种生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所以在扎实、娴熟地掌握好说、学、逗、唱四门功课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掌握、引进更多的表演元素,将会给相声的创新插上更强有力的翅膀,让相声的发展更高更远。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