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海拾贝 > 书画 > 正文

美国艺术300年

2007-04-15 19:30:17    苌苌/思维的乐趣

编者按:艺术与历史一样,有自己的起伏,衰败,新生……轮回之下,诞生的是属于艺术的生命。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美国艺术300年”展览,是迄今来华规模最大的美国艺术展。这是一个比美国历史还长的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和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及特拉基金会通力合作的结果,首展在北京,然后将巡回到上海,以及西班牙和俄罗斯,展出的艺术品跨越了从17世纪晚期北美殖民地时代至21世纪初当代美国各历史阶段。130件美国艺术史学者精心选择的展品,不仅是当时艺术的杰作,也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展览将美国艺术放在国家的语境下讲述,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尤其是政策的推波助澜,如何影响美国艺术的走向,以及美国人自身的特性在艺术上的体现。美国人是什么?他们是逃出英格兰的清教徒,被赶出俄国的犹太人,逃离警察追捕的西西里土匪,从纳粹手中逃出的德国人,没有什么比充满流浪人的国家更好的,他们骨子里充满冒险精神,是他们发明了资本主义,从荒野中建立一个国家,他们建立冒险的体系,还要想办法稳固自己的江山。美国艺术和国家的发展相辅相成。

1700−1880:殖民与扩张

美国正在完成它最初的殖民与扩张。这个时期的美国艺术,没有技巧,没有个性,跟在欧洲的后面,如果说有什么看头,是它反映的内容具有独特的美国风格,画的主题多体现的是殖民文化以及原始的西部风景。

18世纪初,当最早的欧洲移民奔赴北美时,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家族肖像画正在英国流行。清教派的成员笃信,物质的成功是神赐的护佑与恩典,于是通过绘画纪录财富的增长,以展示服饰、仪态等信息确立家族身份与社会地位,特别符合当时暴发户的心理需要。由于只是一味模仿欧洲,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是二流的,画中人的贵族派头是二流的,画匠是二流的;随后殖民事件进入到艺术品当中,但往往将殖民行为诠释为一种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扩张,而掩盖剥削的事实;独立战争将新世界与旧世界的联接打断了,新生的美国将自己视为从过去乃至世界历史中解放而生的。革新与守旧的冲突就是从那时形成并且长期存在,一直到今天,美国的艺术始终在革新与传统之间起着协调作用。

1810年,一位作家清晰地道出了艺术的这种功能:“一个共和国的繁荣——甚至它的存在——都有赖于对自由和美德的热爱;而艺术,如果正确加以把握,对自由和美德都能有极大的促进。”在美国立国初期,艺术为求得生存,必须证明是有用的,有益且与民主相容的。几幅华盛顿的肖像画展露出这位的总统权力与威严。对当时的政府来说,与对民主与平等的许诺相比,通过艺术建立对制度和权威的尊崇更重要。艺术在协助新生的美国建立起权威性和正统性中寻找到公共意义。一些开国者认识到,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人群构成中,艺术是培育统一意识和责任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集体历史、英雄主义、国家象征的描绘,艺术有助于创造出生动、难忘的国家认同感。不难看出,这一指导思想在今天仍在好莱坞大片中延续。

19世纪中期,反映美国风景以及普通百姓生活场景的绘画,成为美国艺术家及观众追捧的对象。这种民族主义绘画可以基于大众趣味被广泛接受,美国人得以在对自身及家园的自我认知中团结起来,对于美国在其多元化的族群之间培养国家意识很有帮助。

1880−1945:现代与创新

1880年前后,美国艺术家与观众开始把对国家主义绘画的关注,转向了对欧洲艺术最新风格的关注。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变化,因为日渐增长的民族自信,美国人希望将他们的艺术与世界艺术做个对比。对于富有进取心的美国年轻画家来说,到欧洲艺术学院接受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了。他们对欧洲新风格的采纳和改造是迅速的,很快摒弃了美国艺术中的乡土趣味,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在美国崛起,而几乎摧毁整个欧洲的一战,则让全世界的艺术家、作家、哲学家都把美国看作是“基于理性和科学的新的世界秩序”,美国艺术的地位大大提高。

进入工业时代的美国热情鼓励新技术的发展,照相印刷术和纸媒的发展,令艺术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大众化传播成为可能。大众视觉文化的迅猛增长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机会,他们中有的跻身新兴领域,提高并稳定了收入。然而,艺术与商业的冲突始终是无法避免的。艺术被认为是应该运作于商业世界之外的,艺术家的自由与个性不应该向商业契约或通俗趣味妥协,以此,使艺术可以矫正自私且危险的商业世界。由于存在着这些张力,20世纪初的艺术与商业视觉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领域。

当时的艺术家两极分化,一类反对艺术和商业分离,“垃圾箱派”的大多数画家——以对纽约粗糙的,无形式感的绘画出名——最初是报纸上的卡通插图作者,后来是商业画家。展览中的斯隆和锡恩的作品都是这种趣味的代表。而另一类艺术家团结在“291”画廊的主人斯蒂格里茨周围,坚决将作品和商业娱乐对立起来,致力于现代主义革新。他们的作品构图简洁、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精神的交流,拒绝物质和靡靡的生活,越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他们越不待见,而是执着于启发大众发现他们作品的力量,尽管能做到这样的大众是那么少。这些现代主义的先驱包括,斯泰拉、德姆斯、吉弗(斯蒂格里茨的妻子)、希勒等。

同一时期发生的影响久远的事件,是杜尚把一个小便池送进了纽约的展厅。他的这类作品的效果之一,是使很多早已对观众和画廊的墨守陈规不满的美国艺术家获得了大胆开拓的动力。

1930年代,正是美国的工业化和机械化高速发展时期,希勒等人的作品就是将古典主义画法运用于工业化时代美国图解。当时的美国艺术家和作家都对工业化加以肯定,在绘画和诗歌中给予热情反映。而将这一低等主题引向高等艺术的最具表现力的作家是托马斯•本顿,他的《美国史诗》五联画是以古典壁画的形式反映美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包括虐奴等主题。本顿是个有争议的艺术家,他有开拓进取精神,同时又是保守的,被人贴上“地方主义艺术家”标签,因为他常常发表煽动性言论,毫不掩饰对纽约的“自以为是”的厌恶之情。

美国的现代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化的产物,本顿的艺术理念和革新是与他的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相关联的。当1940年代抽象艺术在美国萌芽时,他是公开的反对者,然而,美国抽象表现艺术的主力,却是他的一个学生——杰克逊•波洛克

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试图将人类对自然、思想、生存条件等在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层面上的新的认知,都应用到艺术中去。它让欧洲的现代主义传统服务于个人主义的表达,在形式上谋求把毕加索立体主义中的系统和审慎的特征与超现实主义的非理性和无意识结合起来。如何把如此矛盾的立场融为一体?这个思考给抽象表现主义带来了哲学和历史上的双重意义。

大萧条、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切给人们内心带来了矛盾与创伤,以及在难以承受命运下的无助与茫然。罗斯科和波洛克等人的作品都渗透着对战后力量与孱弱的双重体验。罗斯科的相互嵌套的色块,通过对光色和氛围的表现,传达了在茫茫宇宙和浩瀚历史中的一种无助,涵义深远。有的观众会在他的作品面前难以自持甚至哭泣,罗斯科说:“这说明我表达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悲惨、迷幻、毁灭等,我也只对此感兴趣。”

绘画于波拉克,是一场控制与不可控两种力量的之间的斗争。从《月亮女人》到作品《第18号》,两幅波洛克的作品代表了他艺术思路的巨变。后者是他将画布展开在工作室的地板上,然后向画布上倾洒颜料,然而他的作品却常常表现出某些一贯的特征:规则的反复出现的形态和图形,修饰丰富的元素,疏密相宜的线条,立体主义的结构等等,这些都表明波洛克在创作中运用了很多的控制力,并不是如看上去那么随意和任性。

到抽象表现艺术时期,美国艺术终于脱离了欧洲的传统,在二战结束后,为美国获得了此前任何美国艺术所没有获得过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此时美国在军事、经济、技术上都在西半球占据主导地位,相应地艺术也成为与之相关联的高级文化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标志着美国视觉艺术开始走向成熟与独立,而且也成为美国主流中产阶级所珍视的个人自由、勇敢、独创、自信、力量等品质的艺术体现。一旦艺术作为美国自由与力量的象征被认可,美国国务院及其它政府部门就开始着手广泛的国际展览。作为美国冷战文化外交的组成部分,用以在全世界宣传美国形象。抽象表现主义不那么“孱弱”了,并成为后现代主义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温床。

1945−1980:漫游太空

刚从战争余波里灰头土脸爬出来的巴黎百废待兴,美国政府突然预见到一个非常可能的未来:把世界艺术中心从有百多年历史的巴黎拉到纽约,已是触手可及。可能还缺少几个更具革命性的艺术偶像,不久,他们适时地出现了。劳森伯格、沃霍、利希腾斯坦、罗森奎斯特等人首先在艺术领域出类拔萃,天赋异禀,但背后更有政府的推波助澜,以他们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对刚刚习惯抽象表现主义的深邃与严肃特征的美国观众是一场集体震撼。

没错,这个小标题来自库布里克的《2001年:漫游太空》,但我们回望1960年代,那才更像一个在太空漫游的时代。今年时尚界回归60年代,各大设计师纷纷推出太空装系列,有很多几何的设计,运用大量的银白色。安迪•沃霍最喜欢的颜色是银色,其中一个原因那是宇航员制服的颜色。劳森伯格凭借对视觉污染和喧嚣尘世中新事物的敏锐性,将城市街道的碎石与交通信号灯等混合堆积成平面或立体的“纪念碑”,在1960年代初期,他和沃霍同时为丝网印刷术着迷,此次展出的他的作品《驳船》,几乎是以上帝一般宽广的视野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美国式的“无穷动”。利希腾斯坦沉迷于漫画和最廉价的商业广告,但是他的《Grrrr!》的精神实质批判的是美国政府对待民运的凶悍态度;安迪•沃霍把他们的范围拓展得更远,他的那种非天才既白痴的艺术能力,通过极其普通的事物把人带入某种不安的精神领域。汤罐头、一美元钞票,超市里的纸板箱等美国快餐文化标符都成为他的艺术元素,他的丝网版画内容还涉及大范围的美国公共历史,从梦露到肯尼迪,到他从报纸新闻图片取材的种族暴乱、车祸现场以及电椅。而这一切作品,凭着沃霍对色彩非凡的感受力在美学上也是成立的。

人们担心波普艺术是艺术向商业的彻底投降,这个熟悉的命题让人想起1920年代的“垃圾箱派”,那时他们中间就出现了这种非常美国化的现象——热情欢迎城市生活所蕴涵的能量。但是他们形而下的粗陋的审美观显然不能和后来的波普艺术家同日而语,后者对物体、颜色、结构、平衡的控制,都有着令人赏心悦目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上流社会对他们的热烈拥抱,证明了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精英化实质。波普艺术做到了——在一个商业及娱乐性视觉文化泛滥的社会,从大众文化中提取主题同时避免被湮没。他们的艺术似乎在表明,在1960年代融入丰富多彩的令人兴奋的商业视觉文化,比占有想象中的道德高地更为可取。波普艺术家们显示,把对现代商业文化的肯定与含混的讽刺相结合,可能是应对商业和娱乐性视觉文化的有效方法。

在美国,艺术家和商人都比较有共识的是,你不能打个小旗子,领导美国人跟你走,那行不通。你能做的就是退到边缘,然后以那里中心,让所有人围着你转。安迪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世界就以这个地方为中心开始重新排列。美国艺术史进入一个空前绝后时期,为了取得并稳固世界艺术中心的地位,政府用强大的宣传机器帮他们造势,这种新艺术被认为是彻底摆脱了欧洲传统,经过一代代人的消化与更替,沃霍等人将美国人的创新与冒险的传统发挥到极致。当年那些叛逆的艺术家如今已经变得庄严而值得尊敬,年轻的一代很难深刻了解这些,在安迪之前,世界是一个样子,之后是另外一个样子,这改变甚至包括超级市场。之前人们考虑问题的方式是how to,之后是why not,这场艺术上的头脑风暴影响到整个60年代世界文化、时尚和政治的风起云涌。

在某一领域占据中心地位,对一个国家确立强国地位如此重要,同一时期的巴黎也有像马歇尔•雷西这样优秀的艺术家,但几乎被世界忽略了。不仅美国人自己,地球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中心当作全部,现在东方人在谈到西方现代艺术时,基本以美国艺术为例。

1980−现在:全球化和风格艺术家

美国艺术进入历史的自然回落,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80年代的冷战,海湾战争、环境问题,恐怖主义威胁,这些都日渐增添当代美国人的焦灼和迷茫感。911后,国土安全加强,监视力度加大,对图像的控制在美国有了特别的意义,恐怖袭击的画面在世界各地很容易看到,除了美国本土——因为对美国的身份和地位有不良影响。文化事业处于守势。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推行,信息爆炸、新技术、新材料的兴起,助长了艺术发展多元化。偶像时代强调个人的存在,没有流派,只有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明星艺术家。这个时期的佼佼者是马修.巴尼。

电影作品在国内难得一见的影像艺术家马修.巴尼,生于1967年,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国际巨大关注,他的超级想象力及行动能力必将启发几代的艺术工作者。此次展出的是他从1994年开始拍摄的最具个人风格的《悬丝》系列(1−5),他广泛运用各种艺术媒介将梦境般的场景转化成画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看似无序的叙事中,蕴涵丰富的寓意,是对思维和行为限度的无限探索,超出常规的行为状态,但有一种异样的美感。他将造型,雕塑,装置,影像艺术,全部用于服务一个非线性表达的主题——悬丝(cremaster)指的是睾提肌,是能够控制睾丸的举升与收缩的肌肉。在作品中表达了根据规则发展的思想,整个系列都在叙述着一种从无差异到有差异状态的变化与发展过程。

在美国,对艺术的怀疑至今存在。每逢总统选举,候选人经常被问到哪本书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不被问到艺术。很多选民并不希望他们的总统对视觉艺术太过热心,因为对艺术的热心会被认为与阶级特权相关联。被看作是精英主义或过分粉饰。美国政府对艺术的自主还是不如欧洲水平,而且还经常面临削减。然而,艺术又经常被政府和公众用做在国际上宣传美国社会,文化所蕴涵的力量和自由的形式。

现在的美国人,只是最初的土匪子孙,他们得到遗产,黑手党的儿子们无法与他们的父亲比,遗产破坏了资本主义。美国的文化艺术又回到了比欧洲保守的位置,在有的领域甚至从来没有超越过。他们太多地拘囿于捍卫那个自由与民主的国度的命题,着意保护市场,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美国艺术的成就与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多元化的富有争议的人口构成,他们精力充沛,憧憬美好,胸怀远大,曾经发现了很多真理,保留着很多幻想。也许还有希望,全球化对美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过去十年的惠特尼双年展所表明的——它包括了很多不是美国人但在美国生活,非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对美国人的定义越来越不容易了。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