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中国缺少幽默,中国人不大幽默.有个外国学者曾说,幽默出自英国.我都不信.从小我就爱看<西游记>,爱看<济公传>和<儒林外史>,那都是幽默的.更爱听笑话,爱看笑话书.中国笑话多得很,其中就有不少是很幽默的.戏曲中有丑角,那是专门出笑话的.至于幽默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一些发达国家比起来,倒是显得少.
幽默原是因语言、文化的进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史、语言文化高度发展的国家,怎么会缺少幽默呢?现在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一般文化素质比人家低,幽默艺术发展自然大受影响,但是绝不缺少幽默.不但如此,我们还有令外国人仰慕的高级幽默文艺作品和大幽默家,比如相声和相声艺术家的表演.这种幽默艺术,只能产生在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国家,所以我说,相声是一种世界少有的高级幽默艺术,是我们中国的一项国宝;深通这门艺术的侯宝林也是国宝.据传毛泽东曾说过,侯宝林是国宝.
侯宝林和其他相声艺术家整理、创作和表演的许多相声段子,都雅俗共赏,人人喜爱,是典型的中国幽默.侯宝林在世时,我曾向他建议,请他把自己整理和创作的过程和经验写出来,他接受了.可是过了好几个月,他一个字也没写.我等不及,又建议我和他两人合着写,他也接受.于是我每天一早去他家,带两个录音机和他表演的录音带去,便谈起来.但很不幸,谈几天之后,我因事外出两个多月,回来时,发现他住进首都医院了.他患不治之症,无法继续工作,直到他去世。
我和侯宝林交往30多年,对他的艺术十分钦佩.我们不时谈论,也曾合作过,在他启发之下,我才开始对幽默艺术进行研究,写出的书稿请他看过才出版,我们是有同好和理想的.现在只能尽我所知,对我国的相声艺术和侯宝林的技艺做些理论上的分析,并由此讲出我对幽默的理解.
我觉得,幽默的一些规律,看来不算深奥,很多人能看得出,能领悟,把这些规律分别写出来,不算很难;问题是,幽默艺术有个明显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很不易相结合,因为在实践中,经常和个人的机智与敏感相连,也和生活经验与学识相连,还因时因地因各种条件不同而用法变化多端,因而变得复杂又显得微妙了.从漫画能看得很清楚,同一题材、同样内容,可有多样表现技法,比如画"走后门",这是个讽喻的词儿,指的是送礼通过人情办事的,我见到过3幅,画得都很幽默而都不同.
老舍的短篇小说和钱钟书的<围城>都写到一位头上落发秃了顶的人,说法不一样,其幽默因所写的人而各异其趣.我曾想过这样的问题:写医学理论书的人准是个医生;写统计学理论书的人准是个统计学者;写化学分析理论书的人,准是位化学分析专家……写幽默理论书的人,是否幽默家,可就难说了,因为我和他们未曾接触过,没听过他们说幽默的话,没见他们写的幽默文学作品和喜剧,画的幽默的漫画,也没见过他们有什么幽默的表演.有关幽默文学和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看来是不易结合很紧的,甚至难以相结合.我虽然也写过相声,也发表过,可再让我写就不大敢动笔,可见本事很有限.所以谈相声理论的正确性如何,有待相声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指教了
.虽然如此,我决心写下去,不仅因为和侯宝林先生有约在先,更因为还有不少人对相声艺术不很理解,认识不到它在我国文化中所处的地位,甚至被一些人误解,这对于相声艺术的发展很不利.相声的艺术特点是逗笑,不能逗笑便非相声.逗笑方法多,但不外乎两种:滑稽的和幽默的.以一般滑稽逗笑容易,这是会使人误解的原因.而相声在艺术上的要求不在滑稽,而在幽默.幽默的相声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相声的艺术性只决定于它的幽默感之强弱,在艺术效果上还要求雅俗共赏.作品之优劣则还要看内容、思想、趣味之高低.艺术上最难掌握的是幽默,尤其是在脚本创作上,因为涉及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以及多方面知识.所以,相声这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只能产生在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
这里谈相声艺术,主要是谈相声的艺术结构和艺术方法———也就是幽默技法.当然,只能是尽我所能,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能引起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