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曾看过一篇《<巴黎圣母院>带给中国音乐剧什么》的文章,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引进的西方音乐剧时,这是一些需要更多关注的东西。 |
|
看着《悲惨世界》进入上海市场,看着《巴黎圣母院》登上北京舞台,中国的本土音乐剧也已经发展了近20年,而到现在依然没有一部在市场上反响强烈的成功之作,依然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这让专家们多少有一些感叹和担忧。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徐晓钟认为:“音乐剧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从几个迹象中可以看出来。虽然目前从事音乐剧演出的制作人太少了,但是观众喜欢看,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从戏剧界来讲,已经出了一批好的或者比较好的音乐剧,而且都还在积极创作,现在我们处于如何认识音乐剧的阶段。从剧作方面看,歌词常常是绕着弯子描写,排比句一句又一句,使得歌唱和观众产生距离。而从编舞上看,舞蹈的语汇都是比较陈旧的,或者不能和观众进行感情的交流。有一段时间,我们重视戏剧,对歌舞轻视了,但后来戏剧界的朋友知道了歌舞的重要,又出现了对戏剧不太重视。只有歌舞,没有剧情,这也不能构成音乐剧的魅力。”
198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音乐剧《山野的游戏》,而前一年在北京演出的《搭错车》虽然没有打出“音乐剧”的旗号,但已经有了音乐剧的雏形。随后,音乐剧开始被中国音乐界接纳,许多戏剧界和音乐界的专家也开始关注和操作音乐剧,先后出现了《秧歌浪漫曲》、《白蛇与青蛇》、《四毛英雄传》、《未来组合》、《月光摇篮曲》、《夜半歌魂》、《快乐的推销员》和刚刚演出的《香格里拉》等。音乐剧的人才培养也被艺术教育界重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都开办了音乐剧培训班,中央戏剧学院的学员还演出了《像变成人的猫》和《西区故事》。但音乐剧的创作和演出依然没有高质量的作品推出,国产音乐剧在进入市场后,反响并不强烈,而音乐剧到底是什么,一般观众依然很难说清楚。
乐评人陈立认为:“到目前为止,很难有经典的剧作保留下来,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很好的技术人才。我们现在的一些剧本在某一个阶段可以留存下来,或者是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可以支持它的演出,很火爆,但是作为一个艺术的载体,就很难传承下去。英美音乐剧实际上在创作上借用了文学名著的改编,都揭示了深刻的人性,这点恰恰是中国音乐剧所缺乏的。”而乐评人戴方则认为:“音乐剧现在在中国真的不必要再搞了,太差了,我看过的所有的音乐剧,没有起码的质量,现在的从业人员素质也达不到,虽然过去说眼高手低不对,但是后来也有人说眼低的话,手也高不了多少。这些都是很现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