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海拾贝 > 书画 > 正文

“业余”书法家才是书法正宗

2003-12-14 16:51:22    南方都市-美术同盟网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全世界文字可以成为审美艺术的只有中国文字,别的国家没有专门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可是,作为与民族历史血脉相连的一种艺术,书法在当代社会中却日益式微,被不少人认为是"雕虫小技"。近年来喜欢书法的人为"书法命运"忧心忡忡,其中有不少激越者发表了许多批评文章。但是,与所谓的"专业"书法的混乱和困顿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大批不事声张的"业余"书法家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取得了令人诧异的成就。下月中旬,广东美术馆将举行"墙里墙外----当代中国书法十人展",因其书法家的特殊身份和作品的特殊魅力,引起了书坛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些参展者分别是莫仲予、饶宗颐、徐续、林近、王贵忱、吴灏、常宗豪、孙稚雏、陈永正、曹宝麟,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据主办方广东美术馆介绍,此次展览人选取舍依据是:中国文化领域中某一方面的专家,书法虽为其"馀事",然又于此用功颇深,具个人独特面貌,成就斐然者。这10位书法家在各自专门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他们在书法上所下的工夫和所达到的造诣,也是许多自称"专业书法家"的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书法历来都是业余的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教研室主任王见认为:"书法历来都是业余的。"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杨凝式、苏东坡都在宦海浮沉,而赵佶、赵构干脆就是皇帝。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书法篆刻史论教授肖元也认为,很多书法大师都是业余的,他介绍说,从古代知识可以知道,古代的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倾向于做官,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书法为生的很少。就是到了近现代,也没有哪个书法大家是"专业"的,有画家型书法家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作家型书法家鲁迅、郭沫若、沈尹默,学者型书法家李叔同、马一浮、康有为、梁启超,政治家身份的书法家于右任、叶恭绰、毛泽东。著名画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传席甚至断言:"书法专业之业者是不能成为书法家的,历史上也没有一个专业书法家。"

据了解,书法成为"专业"是建国后的事。著名书画家潘天寿上个世纪60年代初把书法引入到中国画系中去,他认为一幅好画要配上好的字,所以于196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立了书法专业,在"文革"期间,书法被视为旧文化挨批,直到改革以后才真正从业余进入学科性的教育。与此同时,加入各级书法家协会便成了一种"专业"书法家的资格认证。这些专业协会和专业人士制定了书法界的游戏规则,做出书法发展的远景和近景规划。可正如某些业界人士所抱怨的,有了专门的组织,却不见艺术的发展,没有优秀的作品,却依靠展览竞争机制制造虚假的繁荣,比起古代的大师,如今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著名画家陈传席先生认为,一生只练技巧的人肯定不能成为书法家,正如只懂平仄的人更不能写诗。王力是第一流的诗词格律研究家,但不是诗人,写字的技巧对于书法家来说只占百分之一,你一生只练技巧,至多只得到十分之一,怎么能成为书法家呢?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活跃于书坛的众多"专业"书法家们,为现代展厅度身订做重气势、讲刺激的作品,在节奏紧凑的现代社会获得成功,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在这些热闹的背后,中国书法其实也面临着许多尴尬。比如说,由展览竞争机制所催生出来的许多书法家的作品,便有着先天的文化不足,宗白华所言的"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的书法似乎已经是昨日神话。最近在中国书法网的"当代书坛",正发起评选"当代十大伪书法家"的活动,候选人中就有不少所谓著名的"专业书法家"。

文化和心灵是书法的魂魄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书法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书法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文化,同时也是对汉文字的美化和文化化,从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文化修养和宽阔眼界。众多书法界人士认为,文化底蕴的缺失,正是今日书法浅薄浮躁的重要原因,也是主要表现。此次参加"墙里墙外----当代中国书法十人展"的暨南大学艺术中心教授曹宝麟指出,现在不少所谓的"书法家",竟然在参展作品中屡屡出现错别字,更不用说叫他题一首诗了。浅薄和浮躁是当下书法界的大病。陈传席批评说:"现在很多人以书法为业,书也不读,事也不干,天天练字,结果练出什么名堂来了呢?中国有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号称书法家、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泰斗,我看他们连写字匠都算不上。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的手抄本著作,大多出于写字匠之手,都比现在号称'著名书法家'的字好的多。"

但是在当代中国,还有许多并非为了参加"官办"展览的书法实践者,比如有一些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画家、诗人等,他们在治学之余或在主攻领域的艺术创作之余,出于热爱和把玩的心态介入书法。他们的书法是一种自得其乐,没有当下展览竞争机制之下产生的书法家们刻意经营的"广告化"的夺目效果,却自有一份落落大方的风度,令人想起古代的书写者们。

"墙里墙外----当代中国书法十人展"的参展者们都是具有这样文化底色的书写者。比如饶宗颐教授,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作为"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饶老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潮学"的研究和探索,使潮汕文化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研究之余,书法成了他抒发情怀、休闲自娱的手段。因为学养丰厚,所以旨趣高远;因为心无杂念,所以真切动人,书法界评价他的书法"五体皆精,其古逸豪纵,宇内咸闻"。

随着书法学习的深入,考察书者的不仅仅是书写的技巧、能力和书法功力,更多的是书者个人的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康有为在给刘海粟的信中曾说过:"临碑不读书至多得古人皮毛,字匠而已……习字得转折停顿收缩之法不难,健筋骨血肉丰满有个性甚难。而有书卷气则极难,唯有书外求之。博览群书,气高志洁,心有巨眼,下笔自然起拔。此境非终生苦学不办,潜移默化自有乐地……"

提倡"书法生活化"

不少人感觉,书法离当下时代生活越来越远。"墙里墙外----当代中国书法十人展"策展人陈迹和蔡涛介绍,具有数千年优秀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从上个世纪初期以来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西方硬笔书写工具在中国的普及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数千年来"美体合一"的中国传统书法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浸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让当代的中国书法艺术基本脱离了实用性而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也使得当代的书法家有越来越专业的倾向。让人们重新使用毛笔交流是不现实的,但书法艺术是否还可以成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呢?把书法作为日常生活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展示的作品,这也是"墙里墙外----当代中国书法十人展"给我们的有益启示。美国艺术评论家苏姗·朗格说:"当你愈深入地研究艺术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和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

中国第一位书法女博士解小青说:"其实写字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字的结构好像人的脸面,美丑妍,一望便知。为此古人讲了很多方法,如顶戴、承覆、包裹、穿插等,而这里面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和谐,就是讲究避就揖让。彼此互让,方为尽善。构字重在和谐,而中国哲学最本质的精神,我想也是和谐。每写一个字,就好像我们去做一件事,去面对一些人,那么进退问题,分寸尺度,自然容易理解和把握。如果把书法生活化,会得到很多快乐的体验。"

要有效地表达自我还需要创新,还必须吸收新的文化资源,必须寻找有效的形式去表达对现实的关怀。正如某位书法界人士指出,书法变革不但要在"视觉效果"上引起轰动,拓展传统书法的审美境界,而且要以当代文化内涵表达新的审美感觉,使当代文化价值进入百姓生活。

"墙里墙外----当代中国书法十人展"强调了书法的文化性和非专业性,这对于恢复中国书法本来的面目,对于了解书法的真谛都是值得令人期待的尝试和契机。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