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美术评论界以敢言而著称的知名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传席最近针对中国画创作现状“放言”道:现在第一流名家的水平大大低于从前,画坛缺少大画家。
他的这种观点在美术界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陈传席教授一语中的,
切中了中国画坛缺少优秀人才和大师级人物的现状,道出了当下中国画难出精品力作的根本性原因。但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代表性画家,陈传席教授的看法有点以偏概全,危言耸听,不顾实际。
陈传席教授认为,现在没有大画家。只不过是一些最有名的画家相对于一些水平更低的画人而言,算得上是大画家了,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画家。以前有黄宾虹、齐白石这样的大画家,现在有吗?现在最有名的画家能和黄宾虹、齐白石比吗?按道理,现在学习环境强于以前,各种创作条件也优于以前。各种美术馆博物馆要比以前多得多,大型画展经常有。画集不但多,而且印制得也比以前精美,看画集基本等于看原作,临摹研究更加方便。设置美术专业的学校也要比以前多得多。画家的水平应该比以前更高。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原因何在?
陈传席教授分析道:其一是与现行的学校美术教育制度有关。因为招生时考素描、色彩,这是西洋的学画方法和创作的基础。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和文学。但是现在的学生为了考试必须学素描和色彩。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都没有学过素描和色彩,传统中国画家也都不学素描和色彩。而书法和文学在青少年时学习是最具有优势的,有人称之为“童子功”,但现在画家几乎都没有这种“童子功”。
现在学生进学校后,学素描、写生,却不大临摹传统。中国画也讲究写生,但不是对景写生,而是“目识心记”,将景融在心中,加上自己的修养、性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然后写出,自大异于西洋画也。没有传统,或者传统根基不厚,何能出大画家呢?学西洋画的基础,却从事中国画的创作,犹如在北方的土壤中种柚,能结好果吗?根深才能叶茂,没有根基的艺术很难成大气候。而现行的学校招生制度却恰恰没有这样的土壤。
其二,以前学画的人都出于爱好。我常说:“神于好,精于勤,成于悟”。现在也有很多人发自内心地爱画,但是大多是为了一个大学学历。文科、理工科的成绩不大好,便去学点画。文化成绩低得多的也能考上美术专业。本来,画家要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文化水平,现在却相反。文化低又怎能成为画家呢?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好又怎能学好画呢?以前是优秀的学生在一起,竞争力强。现在的优秀学生和素质差的学生在一起,就减少了优秀学生的竞争力。 |